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池州:清溪清我心 山湖映其志


2009/9/10 9:01:38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滨长江,境内生态、人文、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这里山绿有魂、水活有韵,是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这里空气清新、风景如画,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这里民风淳朴、民生和睦,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安徽省文明城市、历史文化名城。 

  长期以来,池州坚持以生态立市为根本、以最佳宜居城市为目标,在中心城区实施了以清溪河整治为代表的一系列人居环境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文化品位,丰富了宜居品质。 

  环境整治让池城风光无限。安徽省领导在勉励池州市时说:“池州是一方净土,是一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价值连城,可以打造为世界级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世界上最好的宜居城市。” 

  回望历史:清溪断流,齐山也曾萧瑟 

  穿越千年古城——池州市中心8公里后,静谧归向长江的清溪河,两岸风光绮丽。当年诗仙李白漫游此地,曾发出“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的赞叹。在岁月的更迭中,清溪河一度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建国初期,每至汛期,城区内便遭清溪水涝,外受江水倒灌。20世纪6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因围垦灭螺,人为造成河道多处隔断,加之规划意识薄弱、环保意识不强,清溪河成为垃圾和污水倾倒的主渠道,沿河低矮房屋密集。昔日一条美丽清澈的河流,变成了“龙须沟”。 

  齐山,曾经是居民的度假胜地。与之相依的平天湖,水域面积11.4平方公里,周边山体植被保护良好。池州市于20世纪90年代就提出的建设齐山—平天湖风景旅游区构想,迟迟未得以实现。古城10景中的“百牙荷风”也被湮没在枯草方塘之中。百荷南园虽于2002年建成,却遗留了百牙山北部的“城中村”。 

  全新规划:统筹城乡,引领科学发展 

  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全面建设名山秀水、名城宜居、民富市强、民和政通的实力池州、活力池州、魅力池州、和谐池州。这是池州在百舸竞流中审时度势而立下的铮铮誓言。 

  宏伟蓝图催生发展共识。在城市规划的编制调整中,池州市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丰富和完善城市规划体系,使得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前瞻规划的指导下,有序推进,几经论证、调整,于2007年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确立了“滨江环湖、组团布局、传承历史、体现生态”的城市发展新思路和“环湖临江、一城五区”的城市总体布局,明确了最佳宜居城市、滨江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建设目标。城市近期规划着重突出了“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文明”的主题和“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延续传统风貌”的原则。 

  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池州市先后组织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齐山平天湖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城市供水、排水、燃气、公交、消防、教育、商业等专业规划,为实现最佳宜居城市的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挥优势:治山理水,保护生态环境 

  从2001年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设想到2006年打造最佳宜居城市的宏伟蓝图,池州的人居环境建设历经了划时代的变革。“利用自然山水、传承历史文脉、展示现代文明”。这是建设主题。“滨江环湖、一城五区”:中心城区、站前区、东部经济园区、科教园区、齐山—平天湖风景旅游区,这是主城区发展布局。 

  以清溪河为中心轴线,以齐山—平天湖为城市花园,以园林绿地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为平面依托,构建山水相间、河湖相应的独特生态环境,这是池州开展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建设的鲜明特色。 

  ——全面整治清溪河生态环境 

  清溪河生态环境工程南起老河口、北至白沙泵站,全长约11公里,分河道贯通、两侧截污、上游引水、沿岸景观4项工程。从2002年2月动议到次年12月实施,从2004年整治到2006年精心打造,从2007年工程结束到后期公园管理,池州力求使之成为省内城市河流治理的一个典范。 

  在规划上,池州市确立了“传承历史、彰显文化、感悟自然、体现生态”的原则,发掘地域文化与民俗文化内涵,恢复沿河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 

  在建设中,池州市突出了“体现自然生态、彰显人文历史”两个特色。河道能顺其自然的,就不予以驳岸;沿线原有的树种和植物群落,尽量予以保留;沿河留存的古桥、古塔等文化古迹,加以保护性整修;全段水系引入上游活水,提高水质;景观建设,集中展示池州特有的历史文化。 

  在管理上,池州市在整治中注重操作规范和监管到位,建成后注重专业养护和开发利用。市政府成立了清溪河环境建设工程指挥部,以“阳光工程”和“精品工程”为目标,组成专门班子具体负责实施。整治完毕后,池州市组建了公园管理所,并引进外资进行水上旅游开发。 

  ——精心打造齐山—平天湖风景旅游区 

  将35平方公里的山水环境整合成一体,建设齐山—平天湖风景旅游区,作为城市花园。这是池州人居环境建设的又一力作。为将其打造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池州市建成了旅游服务基地,5.3万平方米的广场、18公里的环湖景观道路、114万平方米的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中心;建成了包山、碧山森林公园、月亮湖湿地,完成了齐山景点建设和游览设施整治一期工程。城市地标建筑——“莲花台”也在同步建设之中。 

  多措并举:全新理念,统领人居建设 

  以大开放、大建设、大发展为主线,以重点工程建设为抓手,路网建设、园林景观、环境整治、文化保护、大型公建5大工程并举,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池州,这是池州在追赶跨越发展中逐步理清并确立的城市建设新理念。 

  从2006年以来,在城市建设中,池州市始终强调人居环境这个主题,通过“城中村”改造的推动,展开了路网建设、环境整治、园林景观和公建配套4大类、近百个工程的建设。 

  在路网建设上,池州市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打通断头路、构建外环路,同步配套地下管网、标识标牌和沿路绿地,形成林荫路系统。3年来,池州市新建、改扩建道路52条,新建桥梁19座,新增道路里程达210公里,主城区三环、四横、五纵的道路骨干网络初步形成。目前主城区框架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 

  在环境整治上,池州市坚持保护与开发同步。清溪河环境整治工程的完成,疏浚了8.2公里长的河道,新增了47万平方米的绿地,改善了10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环境;齐山—平天湖风景区在新的发展定位下,建成了5.3万平方米的平天湖广场、18公里的环湖景观道路、114万平方米的国家级水上运动训练项目,及齐山、包山森林公园和月亮湖湿地。城市拆违、“城中村”改造和主次干道街景整治工作的推进,使池州市成功改造了城北村、南湖村等110万平方米、11个城中村,建设了150万平方米配套齐全的安置房,东湖路、翠微路沿线的破旧房屋在道路改造中得到改观。 

  在园林建设上,历史人文景观与现代购物休闲相得益彰。百荷北园原为城市棚户区。2006年按照“保护自然、体现生态、引山理水”的建设理念,池州市采取租地建绿的方式,辟池塘、修园路、堆地形、建小品、植苗木,改造成为12万平方米的城市天然氧吧,与百牙山、百荷南园连成一体,成为中心城区开放式公园,形成了一山襟两园的独特景观。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园林绿地建设蓬勃发展,相继建成了以秀山门广场为代表的街头绿地,以百荷南园为代表的街心公园,以杏花村古井文化园为代表的主题公园,总面积达330公顷。三台山综合公园、孝肃街、古城墙遗址公园等一批历史文化古迹也在复建中,古玩市场、旅游休闲市场等10条特色街的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在公建配套上,公用事业、文化教育事业等相关领域建设蓬勃展开,相继建成了清溪污水处理厂、城市垃圾处理场,建成了秀山门博物馆和城市图书馆,体育馆、科教园区、站前区的建设稳步推进。与此同时,杏花村农贸市场等十大专业市场的建设,也为商贸活市战略注入了蓬勃生机。 

  完善功能:全新模式,引导长效管理 

  池州市所有关于城市发展重大决策的出台,均经历自下而上、从上到下两个来回,调研、论证、审议、再公示、征求基层意见,重要事项层层报告、审议。市人大、市政协充分发挥指导与监督作用,每年就城市建设与发展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在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议期间,市政府还专门组织代表参观考察城市建设工作,实地听取意见和建议。同时,全方位、多层次地公开城市规划建设公共政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乡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池州市在规划管理体制和审批制度上进行来改革和发展创新。在行政管理体制上,2007年组建了贵池区、开发区、站前区3个规划分局,成立了30人的规划巡查大队;在行业管理机制上,建立了违法建设“发现得了、制止得住、拆除得掉”的快速反应机制;在规划审批管理上,成立了市规划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三级审查制度和规划公示制。 

  城市环卫保洁工作实行“两向制”(作业机制推向市场化,设施建设迈向专业化),城市生活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万人拥有水冲公厕4.02座,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38.6%%;园林绿地养护工作实现了管养分离、管干分开。公用事业运营有序,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供水管网覆盖城市框架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用水普及率达96.2%%;供气管网覆盖城市建成区,完成了主城区天然气置换工作,燃气普及率达90%%;公交覆盖城市规划区,城市排水开展了雨污分流改造,污水处理率达到86%%。 

  古城新貌:诗意栖居,奏响和谐乐章 

  山在水中、水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绿中,秀美的池州彰显着独特的城市个性。 

  生态清溪呈徽韵、诗画人居乐心怀。清溪河,幽静中散发着热闹,流动中透着灵气。沿河100多万平方米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新增了47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城市绿化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 

  沿河展示了独具特色的傩文化、诗文化、牌坊文化和建筑文化:傩文化广场,标识着有“中国戏剧活化石”之称的池州傩戏文化;清溪诗画墙,雕刻了历代文人咏叹池州的名诗名画;牌坊文化广场,重现了历史上的98座牌坊,折射出人才辈出、人杰地灵的辉煌历史;建筑文化广场,亭台廊轩有序布置,展示出既有徽派建筑风貌又有地方特点的池州传统建筑景观。 

  沿河再现了池州古城景致、重塑了新城英姿。南湖烟柳、古城遗风、诗韵飘逸、百牙晓月、贵口扬帆五大景区,将“傩戏之乡”、“古坊印记”、“清溪映月”、“古渡寺影”、“池阳怀古”、“贵口扬帆”等12个景点串联成一幅精美绝伦的画卷。 

  半城山色半城湖、半城杏花半城柳。整治一新的山水环境,凝重而不失俊俏,秀丽而不乏巍峨。“江上有齐山,群峰矗如剪”。齐山、包山、碧山连绵起伏,将平天湖包容在怀里,构成了城市绿色轴心。在城市中心,清溪河将百牙山、三台山两个城区眺高之处串联成镶嵌在丝带上的两颗绿宝石,与涓涓流淌的白洋河形成互动,成为飘逸在城市中心的两条丝带。 

  玲珑剔透的园林绿化,立体与平面相观照,古典与现代相融合。中心城区的公园绿地展示了古典精华和现代风格,小桥、流水、人家,古塔、古桥、古树,雕塑、小品、回廊,穿越时空的巧妙构建,尽显其秀丽与精美。 

  如今的池州是绿色的世界,秀巧的池州城,掩映在山水之中。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池州,如蝶化般脱颖而出。这里有前往佛教圣地九华山的游客,有创业归来的池州儿女,有投资兴业的外地客商,更有慕名而至的省内外宾朋,他们无不赞叹李白笔下“清溪清我心”之秀景,再现今日池州!郑建苹  汤妍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