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柳州市委十届七次全会作出了实施柳州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战略的决定,正式提出把柳江、鹿寨、柳城三县打造成为以柳州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并重点推进柳江县撤县建区。这是市委、市政府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推动“二次创业、经济升级、城市转型”的大手笔,将促进县域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改善各县交通条件,加快卫星城镇群建设,发展县域农村经济,创造出更多前所未有的机遇,必将激起圈内各县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
近年来,柳江县以“接轨柳州、融入柳州、服务柳州、吸引柳州”,建设柳州“后花园”为方向,按照“一园二廊三带四区”战略布局,积极探索大都市框架下工业卫星城的科学发展模式,全力建设工业主导型生态宜居新柳江,全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6、2007年,连续两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2006、2007、2008年连续三年跻身中国西部百强县。作为“一小时经济圈”中的一员,柳江县与柳州零距离接壤,城市路网与市区紧密相连,以汽配、机械制造、制糖、制药为支柱产业,化工、农产品加工、水力发电等新兴产业的多元化工业体系逐步形成,具备了较坚实的产业发展基础,融入“一小时经济圈”的优势最为明显。柳江县将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以加快推进拉堡、进德、穿山、洛满的城镇化建设为载体,以对外开放和“二次创业”为动力,以产业合理布局和产业集群为抓手,以县域科学发展为目标,加快构筑“一小时经济圈”,切实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
第一,要打造“一小时交通网”,夯实“一小时经济圈”的基础。要紧紧抓住自治区加快交通建设、掀起交通建设新高潮和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抓住湘桂铁路线扩能改造和柳南城际客运专线建设加快推进的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以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连接柳州的六条进出口道路为基础,加快构建“内外衔接、城乡相连、方便快捷”的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提高交通承载能力。着重抓好“两纵两横”城市主干道和“拉堡-进德-新兴”工业走廊建设;加快推进堡隆路一、二期工程、堡兴路一期工程、北外环路工程、柳北路西段改造工程、机械工业路工程建设,配合柳州市重点改造柳邕路、西鹅路的柳江路段,实现主干道与次干道的衔接,努力使交通网络融入大柳州,形成高速进出的格局。以实施农村公路“通达工程”为载体,不断改善农村公路交通条件。力争到2010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四级公路,全县50%以上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90%以上村屯通车进村。同时,大力发展城市公交运输,逐步开通柳州至进德镇、柳州至新兴、柳州至穿山镇等多条城市公交线路,实现乡镇交通大升级。
第二,要打造“一小时产业集群”,扭住“一小时经济圈”的关键。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个较高的层次,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要倾全县之力狠抓工业经济不动摇,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升级。一是要培育支柱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化发展。坚持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并举,着力把汽车零部件产业、电子及机加工产业、农业机械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把支柱产业培育成50亿元、100亿元产业。通过完善产业配套,找准缺失环节,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指导中小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和产业特征主动进行专业分工和产业配套,强力推动大中型企业配套产品采购本地化,把产业链变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轴。二是要培育龙头企业。把围绕为大企业服务作为全县工业发展的准绳,相关部门和有工业的乡镇都要抓配套、抓资源,围绕大企业服务。加强工业内部调整,培育支柱产业,实施“1322”工程,力争到2010年培育30亿元企业1家、10亿元企业3家、亿元企业20家、规模以上企业200家,并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先进农业机械产业,拓展工业新的增长点。把培育农机产业集群发展,作为重点培育的目标来研究、探索、推进、发展。三是要加强区域合作。突出抓好园区招商和产业招商,着力引进航母企业,引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项目,重点引进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和配件、电子产品、制药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推动新一轮中小企业集群发展,形成群发优势。四是要创新园区发展模式。加强园区开发建设,继续做大做强新兴工业园,加快推进四方工业园建设,不断提升工业园区的产能和规模。以湘桂铁路扩能改造为契机,引导一、二、三工业开发区企业“退城进园”,向穿山、进德集中区搬迁聚集,使园区成为企业扎堆成群的集聚地和县域工业迅速崛起的强引擎。
第三,发展“一小时服务业”,完善“一小时经济圈”的配套服务。现代服务业是衡量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把服务业作为突破瓶颈制约、激活消费潜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抓手,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型服务业,以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重点围绕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消费性服务业和改善农村服务业的思路,抓紧策划、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一批服务业重点项目,形成物流业、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旅游休闲业“四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为“一小时经济圈”做好配套服务。一是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服务柳州、服务广西、服务大西南”为方向,大力发展物流业,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引导工业企业三产分离,促进制造企业服务化,积极推进第三方物流,加快形成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联动发展。二是要积极培育具有行业集中经营特色的美食街、文化街、步行街、专业市场等商贸布局,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档次与水平。三是要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并举,实施向南发展战略,跳出拉堡,建设新城,启动九曲河新区开发,扩大城市规模,形成城南经济带。四是要大力发展休闲经济。着力打造“百里柳江”沿江景观旅游带、九曲河流域城郊度假旅游带和进德—成团—百朋—三都—洛满乡村农业观光旅游带。
第四,要提供“一小时公共服务”,增强“一小时经济圈”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框架,调整财政收支结构,切实提高财政对社会公共需要的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就学、就医、住房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就柳江而言,要积极发挥城投公司、园投公司的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大对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防洪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产品的有效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综合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与产业、人口集聚程度及发展速度相适应。要进一步激发全民创业激情,降低创业门槛,对返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进行食宿补贴,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实施社会保障惠民工程,扩大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提高城镇(农村)居民低保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助比例,加大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力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开展被征地农民和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险,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第五,要集聚“一小时生产要素”,支撑“一小时经济圈”发展。资本、土地、劳动等生产三要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力量。要以打造“一小时经济圈”为契机,迅速集聚生产要素,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和竞争优势的都市经济圈,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和城市升级。一是要完善金融服务,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血流不畅问题。推动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尽快成立村镇银行,大力推动政银企合作,想方设法引进新的商业银行进驻,鼓励柳江的资金用在柳江,鼓励吸引外地的资金用在柳江。加强与广西金融投资集团合作,放大资金能量。二是要把合理高效利用国家土地资源,切实解决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作为第一能力,切实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加强与广西农垦集团的合作,整合现有国土资源,充分发挥其土地效益,破解工业发展的土地瓶颈制约。针对目前土地征而不供、供而不用的现状要进行全面清理。三是要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充分发挥紧邻城市、人才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以聚集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降低人才创业门槛、优化人才创业环境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一小时经济圈”高层次人才集聚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培育和使用产业技术工人,形成产业工人的厚度,以创业带动就业,培育发展能人经济和经济能人。四是要坚持把营造开明开放、亲商护商的政务环境作为第一环境,把企业精神和为企业服务的精神作为服务型政府的精神导向,提倡全民创业、感恩和谐。政府以服务为本,服务以产业发展为本,产业发展以人为本,坚持一切为了科学发展,一切围绕科学发展,形成政府围绕企业转、企业围绕产品转、产品围绕市场转的良好氛围。
总之,要通过构筑“一小时经济圈”,形成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协调并进、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人民幸福指数高的县域发展良好局面,全面提升县域综合竞争力,到2015年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高500元,教育卫生就业得到有效保障,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80%以上,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与全国同步全面奔小康。(何有成 作者为中共柳江县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