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柳州座落在美丽的柳江环抱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柳州人根据城市的独特风貌,相继建设起十四座形态各异的桥梁,使得来到柳州旅游的人都惊叹柳江上仿佛是一个“桥梁博物馆”。柳州市原副市长黄家仁向记者介绍说,柳州市有这么好的江流,我们希望柳州市每一座桥都成为一个景点,每一座桥都有不同的桥梁结构方式,让柳州成为桥梁的博物馆。
但过去的千百年间,柳江上没有一座桥梁,人们只能借助木排、小船渡江。柳江大桥是柳州的第一座公路桥,1958年,按钢桥方案设计的柳江大桥开始建设,但由于耗钢量大,当时国家的能力无法承受,后来换成了建混凝土桥方案。柳州市市政公司总工程师吴润富回忆说,我们曾经聘请苏联专家来现场勘探。这个苏联专家提出来在这个溶岩地方搞这么大跨度的桥,地质问题要慎重考虑。还有,搞悬臂梁也不那么容易,要请苏联的悬空专家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实现。
几经周折,1965年,柳江大桥确定了T型悬臂加吊梁体系的大跨度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方案。这一当时在世界上排名第13,在国内排名第一的先进建桥方案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出来。1968年12月26日,全长608米的柳江大桥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标志着柳州没有公路桥的历史从此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柳州市的各项事业迅猛发展,一座大桥已经不能满足城市交通的需要。穿城而过的柳江,把柳州市区天然地分成了南北两个部分,柳州经济要发展,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多建桥梁。原柳州市规划局副局长韦力平介绍说,经过区人民政府审批的总体规划,在柳州市的中心城区的范围内设定了17座桥。
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柳州市历届政府都把桥梁当作城市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1984年和1986年,柳州市先后建成了河东大桥和广西第一座预应力混凝土推顶连续梁桥的壶东大桥,柳州河东区开始成为柳州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新的热土。
1992年,静兰大桥建成,不仅改变了过去车辆拥挤在三门江渡口等船过江的历史,还使柳州与桂柳高速公路连通。
此后,柳州又累计在市区内跨江建成了壶西大桥、文惠桥、螺丝岭大桥等11座桥梁,使柳江河上的各类桥梁达到了14座之多。而在新的城市规划中,柳州市跨江大桥的总数将达17座。这17座桥全部建成后,从河南到河北,从河东到河西就可以连成一片,环城而行将就更加方便。 ( 杨继军 甘世宁 康卉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