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桂林城事档案 1999 “市场化运作”大城建


2009/9/21 14:56:39   来源:桂林晚报
【字体:  】【颜色: 绿 】 
  这场城市建设的大变革,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桂林人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

  据中央和区级媒体相关报道,从1999年开始的桂林城市大建设,在3年高峰期里,桂林市总投入的资金,是政府用1元拉动了10元到12元。这正是保证这轮大规模城建顺利进行的“玄妙”所在!

  若按照以往“城市改造,政府投资”的老路子,桂林城市面貌的改变,可能到今天也未必能实现如此大的动作。

  章熙骏清楚地记得,1998年的一天,在市长办公室,李金早对他委以重任,让他出马担当中心广场建设的负责人。“但要人没人,要钱没钱。市长只给了我一句‘市场化运作’。”

  中心广场是桂林城市建设的首个重点工程,一举一动都对后续的建设项目会有深远的影响。但根据当时桂林市政府的财力,根本不可能拿得出巨额资金投入城市建设。章熙骏说,在当时,“市场化运作”城市建设还是一个很空泛的概念,没有可参考的样本。怎么办?

  绝境有急智。当时被“逼急”的中心广场指挥部,在压力重重之下,下出了一手漂亮的市场运作之棋。中心广场建设指挥部将广场地下商业街资本化,刚从工商局剥离出来而又具有市场运作能力的市场管理中心成立了。桂林嘉信国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业主单位,在银行信贷支持下,拉开了中心广场建设的大幕。

  “以地下养地上”,最后,投资总额上亿的中心广场工程顺利建成,硬是没花政府财政一分钱。这是桂林市城建史上首次采取“业主负责制”形式建设市政公共设施。

  虽然探索的过程总有艰难,但中心广场项目“市场化运作”模式的成功,给后续的各个重点工程项目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当时的桂林市政府,以“市场经济原则”,将设施和土地等城市资源市场化,盘活了非货币形态的资本,多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城市建设,快速转动了城市建设和市场运作的车轮。桂林“大工地”,处处都是红火的施工场面。据了解,以往因资金链跟不上而导致停工的状况,在那3年城市建设高峰期中,基本不存在。

  有限的财政资金拉动了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入。据统计数据,从1999年到2002年的大城建期间,全市利用多种渠道筹措的资金约10亿到12亿元,却拉动了100亿到120亿元建设资金,达到了政府投入1元带动10元至12元民间资本投入的效果。

  正阳步行街,也是市政府通过市场机制,吸引民间资本建设的典范之一。政府不但没有花钱,建成后反而“赚”了一笔。

  中山路路灯建设最初投入2000多万,后来通过拍卖广告,政府投资完全收回。

  而在城建中“科学、民主、监督”的决策观,也使得城建资金高效地运行。以解放桥工程为代表,桂林城建许多项目的规划设计方案都面向国内、国际招标,甚至邀请了法国、美国、日本等专家参与项目咨询、评审。市民评议设计方案、重点工程聘请市民监督员等措施,使得重点工程在全市人民的关心、关注下进行,杜绝了“豆腐渣工程”,保证了宝贵的城建资金全部用在刀刃上。

  从1999年开始实行的这种城建运作机制,为桂林带来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但改变了城市面貌,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