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近日,记者在南丹县采访时,刚刚当选县长的陈继勇说:“我们通过加快基础建设、建立五大特色基地、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科技兴农、转移劳力富农等五大政策举措,全面做强优势农业产业来建设南丹新农村。”
为帮助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南丹县围绕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扩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规模,做足“山、水、畜”文章,确定了“基础立农”、“基地富农”、“科技兴农”、“企业助农”、“劳务活农”的“多措并举”战略,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该县大力推进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管理,积极发展具有本地特色和竞争力的优势产品。县烟叶公司采用合同订单形式发展2.5万亩优质烟叶生产基地;以六寨镇为产区的2万亩长角辣椒基地,去年产值达1800万元;以八圩为主产区的“公司+基地+农户”的万亩红高梁基地,去年试种1000亩获得丰收;以罗富、车河为主产区的优质水果生产基地;以里湖、八圩为主产区的“百万瑶山鸡”生产基地。这与个基地的建成,使该县的农产品形成了规模效应,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去年,全县农民从基地特色农业创收1.2亿元。
全县优势农业呈群体式发展还得益于加快农业龙头企业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全县每年从县财政拿出700多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以工兴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循环路子,拉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加工能力。去年该县引进农业项目13个。
该县与50多家企业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劳务用工关系,并在东莞、广州、浙江等劳务人员相对集中地设立劳务输出服务站。去年,该县3万劳务大军挣回劳务收入1.5亿元左右,农民人均创收300多元。
2005年,南丹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8.46亿元,同比增长18.3%;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96元,增加300元,同比增长15.5%;涌现了28个农业特色村,5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记者 韦孟生 特约记者 苏宏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