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初,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林略村林略屯发生火灾,造成5人死亡,近200座民房被烧毁,1000多名群众受灾。
事实上,在三江县,侗寨火灾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原本美丽的侗寨为何频发火灾?记者在三江采访了解到,这与侗族独特的建筑风格、防火工程推进较慢等因素有关。有关人士呼吁,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村寨防火改造工程,提升村民防火意识,让侗寨变得既美丽又安全。
目击:美丽侗寨变身破碎砖瓦堆
独峒乡林略村林略屯地处桂北高寒山区,虽然距离三江县城只有20多公里远,但由于一路上山峰连绵不绝,道路蜿蜒曲折,从县城到林略屯的车程长达1个半小时。
当地宣传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林略屯是独峒乡第二大的寨子,密集而完整的侗族木楼非常漂亮,周围的环境也非常美丽,县里正准备为其申请柳州市美丽乡村。
从林略屯对面的公路看去,整个村屯占据了山坡的中间位置,下面是已经收割后的层层梯田,山顶则是郁郁葱葱的树林。记者看到,山寨两侧的一些木楼仍然保留完整,但中间部分已经成为一堆冒着黑烟的废墟,在这个美丽的山坡上显得尤为突兀。
侗族木楼除了屋顶有瓦、少部分底层是砖结构之外,其余均为木结构。记者从山寨脚下的屯级路向上看去,大部分房屋已被彻底烧毁,少部分还留有断壁残垣,层层累积的石头地基清晰可见。上千平米的村寨已经成了一个破碎的砖瓦堆,废墟中可以看到影碟机、碗盆等物品的残骸以及被烧焦了的谷物堆等,少部分未燃尽的物品还冒出黑烟和火苗,很多村民在自家的房屋废墟里翻寻剩余的谷物。由于有10多米宽的水塘防火通道相隔,加上灭火及时,山坡右侧的木楼群并没有受损。
事故发生后,很多灾民已经被安置在救灾帐篷中或搭建的帐布下,政府已经向他们发放了棉被、锅碗瓢盆等物品。24岁的吴君术一家被安排在一个救灾帐篷里。她告诉记者,6日凌晨2时左右,她在睡梦中被劈里啪啦的声音惊醒,出门一看,门下的房屋已经烧起来了,火苗都高过寨子里几十米高的鼓楼了。"我抱起两个衣服都没穿的小孩,叔叔则去喊奶奶,一起冲了出来。"
三江县副县长潘远益告诉记者,火灾发生后,三江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组织2500多名干部群众、43台消防机进行扑救,大火在7时扑灭,全村756多户有400多户民房被保护下来,安全转移群众2600多人。
为何大火总是烧在"伤疤"上?
记者了解到,虽然林略屯是第一次发生这么大的火灾,但在三江县类似事故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
2007年11月,三江县独峒乡干冲村干冲屯因村民酿酒用火不慎引发火灾,烧毁民房190户,造成8人死亡。2006年,三江县共发生村寨火灾20起,其中重特大火灾5起,死4人,伤8人,直接经济损失928万元,520户3100名村民受灾。在此前的2002、2003、2005年三江也均有大小不等的火灾发生。
为何大火总是一再烧在"伤疤"上呢?
柳州市消防支队负责人在柳州市村寨防火工作现场会上表示,经有关部门调查,此次独峒乡林略屯火灾为电气故障火灾,由林略屯村民韦贤庭家木楼一楼碾米机电源闸刀开关处打火引起。
记者了解到,在这些直接原因之外,三江频发火灾,与侗族聚居木楼的传统习俗有着重要关系。
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桂、黔三省区交界的高寒山区,是广西49个贫困县之一,聚居着侗、苗、瑶、壮、汉等民族,全县共有16个乡镇、866个自然屯,人口36万人,侗族人口占56%,森林覆盖率达到63.4%。当地村民告诉记者,侗族、苗族自古以来就喜欢住木板房。由于耐火等级极低,加之村民常年喜欢在屋里生火,三江是出了名的农村火灾高发县。
记者了解到,三江侗族自治县100户至200户的屯有142个,200户以上的屯有71个,最大的自然屯户数达到800户。"这么大的自然屯,又全是连片的木结构房屋,且大多位于缺乏水源的山坡上,只要一户发生火灾,全屯很容易就会'火烧连营'。"一位当地官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