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展望“十一五” “柳州创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2006/3/2 12:28:39   来源: 中国干部网广西频道
【字体:  】【颜色: 绿 】 

    编者按:2001年至2005年,是柳州市经济发展成绩最好、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5年。2005年,该市完成生产总值515亿元,工业总产值849亿元,财政收入80亿元。

    成绩已属过去,未来的发展还需一步一步努力。柳州市委于去年底提出了《关于制定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勾勒出了“十一五”期间柳州的发展蓝图。

    今报从今天起推出《展望柳州“十一五”》系列报道,和龙城人民一起前瞻未来5年的发展。

    刚刚闭幕的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提出未来5年要推进以“富裕广西、文化广西、生态广西、平安广西”为中心内容的和谐广西建设。其中建设富裕广西的一个重点,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要有新提升,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0.4%,提高到2010年的1.2%,产品创新体系、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和科学研究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柳州市去年提出的“柳州创造”,就是要致力于提升该市的自主创新能力,符合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的要求。

    “柳州创造”:发展模式革新

    柳州是广西工业重镇,柳州的工业产品特别是机械制造业产品,在广西占了绝大部分,逐步形成了广西机械制造业中心。很多产品、品牌在全国市场有一定影响,不少企业进了全国500强,行业100强。

    柳州市委书记吴集成说,柳州“十一五”的发展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的机械制造业基地,但光靠“制造”这两个字,是发展不起来的,不是长久的发展之计。“制造”相对来说较狭隘,是生产过程或者是从生产到销售过程。应当将“制造”提升为“创造”。“创造”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水平,而且是全方位的,不单单在制造行业里边要创造,在各行各业都要创造,包括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包括政府职能转变等,很多地方需要创新,很多地方需要创造。

    柳州市目前传统加工业占的比重大,高新技术、高新产品、新兴产业比重太小,这是柳州工业的缺陷。产业和产品结构存在问题,传统产品占的比重过大,是柳州工业效益跟不上产销增长的重要原因。产品档次不高,技术含量不高,增产增销但不增效益,这明显体现出制造和创造之间的差距。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柳州工业对资源的依赖过于密切,比如冶金行业,对矿产资源需求十分明显。如果一味追求资源,有一天资源匮乏了,柳州的工业也就陷入难以摆脱的困境。

    柳州市委政府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于去年提出了“柳州创造”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当年年底的市委全会上,决定要把“柳州创造”贯穿于“十一五”发展的始末,以期用用创新方式,走出一条新路子,开发新产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创造落脚点:做大做强品牌

    做企业一定要做出品牌。

    去年,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在广西考察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广西要走好创新之路,必须解决好“落脚点”。在他眼里,品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落脚点”。

    他认为,一定要培养广西的品牌,要培养值得广西人骄傲的、一谈到广西就能让人想起的品牌。广西现在缺品牌,没有品牌就没有主动权,产品的利润也就低下。品牌要创造、策划和经营。广西应该使一批名优企业通过技术的不断创新来培养品牌,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

    柳州在创品牌上应该是走在全区的前列。作为一个地级市,柳州拥有“柳工牌”装载机、“网山牌”白糖、“两面针”牙膏、“金海牌”锡锭等4个中国名牌产品,“柳钢牌”钢筋混凝土用热轧带肋钢筋、“鱼峰牌”水泥、鹿化“喜丰”磷肥等4个国家免检产品,以及40个广西名优产品,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中拥有名牌产品数量最多的地级市。

    柳州市委书记吴集成说,未来5年不仅要通过“柳州创造”创造出一批品牌,同时也要通过“柳州创造”保持品牌的知名度。“两面针”是广西第一个中国名牌。最近,在2005年度“中国名牌”和“中国最受公众喜爱的十大民族品牌”评比中,“两面针”又榜上有名。“做企业,一定要创新做成民族牙膏第一品牌。”这是两面针人的誓言。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使他们保持每年一批新项目上马、一批新产品投放市场,是行业内产品研发周期最短、产品更新最快的企业之一,两面针已成为中药牙膏的代名词。同时,该企业加强对中草药产业标准的研究,已经向国家有关部门提交了中草药牙膏的产业标准。

    在品牌战略的带动下,柳州市建立了技术创新基金,重点支持市场前景看好、产业关联度大的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同时,还通过引资金、引项目、引技术,研发、培育和生产新产品,掀起新一轮品牌运作和品牌兼并浪潮。

    柳州市常务副市长周卓新认为,产品品牌要作为“柳州创造”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柳州市工业几十年的发展所取得的很重要的几条经验之一。但是和沿海发达城市相比,柳州无论是品牌数量还是品牌的知名度都还远远不够。周认为,在“十一五”期间,柳州市应该坚持走创新与技改结合的道路,使柳州一批新产品完全实现产业化,柳工、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汽、金嗓子等行业骨干企业,应全部走上自主品牌之路。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柳州市的知名品牌基本局限于工业企业,而在农业和第三产业中,还没有冒出一个比较有名气的牌子来,这是柳州市多年来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十一五”,柳州市决定借助“柳州创造”的战略思路,在全市范围内推行自主创新,争取在农业和服务业中叫响几个品牌。

    创造支点:实施“人才工程”

    “十一五”,柳州要想通过自主创新带动社会经济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就必须要有人才支撑。有了人才,任何事业才会有长远坚实的发展。

    要吸引人才为“柳州创造”服务,柳州市就必须打破“用人必养”的传统人才理念,树立起“借外脑求发展”、“产学研结合”的人才柔性流动模式,为高级人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柳州市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较少,高层次人才缺口较大。从1996年开始,柳州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实施“双百人才工程”,聘请100名国内高层次人才及100名国外高级人才,为本地经济建设服务。实施该工程以来,柳州市共聘请了87名科技顾问,其中外国专家9名,“两院”院士6名,引进了600多人次高级人才来柳考察、指导和服务,并通过举办“柳州市政府顾问技术咨询暨重点高校科技成果推介洽谈会”、创业论坛等多种形式,搭建人才与项目对接、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的平台。

    “双百”人才工程对于柳州的影响十分深远,在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推动下,柳州很多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武汉汽车理工大学的张仲哺教授是柳州市政府最早聘请的顾问之一,每年都要来柳州工作几个月,指导企业技术改造。五菱之光微型车、穗宝床垫都凝结了他的技术成果,其多项成果被柳州的中小企业所采用,并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除吸引外来人才外,培训本地人才也是必不可少。从2000年开始,柳州市每年从财政拿出200万元,专门从企业中层选送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外地甚至是国外进行培训。据柳州市人事局介绍,“十一五”期间,该市用于人才培训的资金支持力度肯定比“十五”期大,同时还将着眼长远发展,积极实施人才储备工程,避免人才的断层。

    教育方面,柳州市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如果是为“柳州制造”服务,尚能满足,可“柳州创造”要求的是创新研发,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远不能达到此等要求。因此柳州迫切需要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加盟“柳州创造”。据了解,柳州市正全力帮助广西工学院建分校,以期培育更多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

    “国以人兴,政以才治。”未来5年,柳州市将通过激发和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形成一种激励创新、敢于作为、宽容失败、兼收并蓄的创新文化氛围,以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用人氛围。

    “柳州创造”将贯穿柳州市“十一五”发展的始终。吴集成认为,一个国家和地方的自主创新,也许一段时间内可能还看不出什么来,但从历史长河来看,它对振兴这个国家、这个地方,肯定有很大的帮助,多年后我们的后代再来回顾,就会发现我们走这条路应该是对的。

    柳州是我区的工业重镇,经过几十年的努力,该市积淀了深厚的工业基础,去年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名列全区榜首。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柳州仍将坚持“工业立市”,实施“工业主导”战略,用强大的工业带动提升全市的整体实力。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柳州和我国东北地区一样,是比较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一方面有着深厚的工业文明和工业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老工业的通病———传统产业居多。

    目前,柳州有工业企业15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的400余家,大中型骨干企业20余家,余者皆为中小企业。可以说,全市1500多家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90%以上的是传统产品,真正的高新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寥寥无几。在30万产业工人大军中,传统产业养育着近90%的职工。

    当然并不是说,传统产业不行,没落了,是“夕阳产业”了。中国尚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传统产业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对各行各业具有相当大的助推作用。现在是传统产业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开始处于劣势,有必要对这些产业进行适当的改造。而这种改造,当务之急就是借助技改,促使企业创新。

    柳州市经济委员会对该市工业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后分析认为,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企业应该是主体。每个企业需通过市场调查和研究预测,确定各自的优势技改项目。具体到技改资金的筹措,应以多元化投资为主。比如,大企业大集团技改项目所需资金,除自筹和银行贷款外,应积极争取国家财政的支持,有条件的应与外地和国外有实力的大集团合作;中小企业的技改项目可结合股份制改造实施,以吸收外部资金和技术为主,同时还可通过让大企业集团托管、整体收购、租赁、参股、控股等方式完成。目前,柳工、柳化、柳汽、上汽通用五菱、金嗓子、两面针、欧维姆等一批企业,不仅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企业改制,而且以社会募资、控股者出资等多元投资的方式,迅速完成了一批重大技改项目资金的筹措,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创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做法在“十一五”期间可以作为其他企业的一个参照物。

    柳州市的传统产业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汽车、冶金、机械这3大支柱产业,另一类是制糖、造纸、化工、建材、日化等非支柱产业的传统产业。柳州市委书记吴集成说,对于支柱产业,应该以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开发一批新产品为突破口,形成规模效应和带动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展支柱产业的发展空间;对于非支柱产业的传统产业,应该在精细加工、延伸开发、更新换代和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

    柳州市对传统产业经过几年的改造,去年传统产业仍占据该市工业总量的80%以上,正是经过不断的产业升级,这些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该市工业利润和利税绝大部分来自这些传统产业。如果再多下点功夫,相信“十一五”期间,传统产业仍将有极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培育4大新兴产业

    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相对应的,则是开发培育新兴产业。

    去年7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在柳州市建立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按照要求,到今年年底,柳州市将在新材料领域建立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到2个,初步建成4大基地:集矿山开采、铟冶炼与铟深加工产业配套协调发展的铟产业基地;我国最大的“竹、浆、纸一体化”产业基地;我国最主要的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我国重要汽车新材料及零部件产业基地。这说明柳州市发展诸如新材料之类的新兴产业还是有不错的外部环境的。

    按照自治区的规划,将把桂林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那么柳州发展新兴产业是否适合?其实两者并不冲突。桂林高新区建设比较成功,有着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而柳州临近桂林,正好可以借鉴利用其先进经验,甚至于可以融入到桂林高新技术圈中去,以此提升自己包括高新技术在内的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中共柳州市委关于制定柳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将全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开发、引进一批具有规模优势、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同时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实现新材料、生物制药、机电仪一体化与电子信息、新能源及环保4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突破。柳州市信心百倍地希望,争取在“十一五”末期,4大新兴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量的十分之一以上。

    中小企业扶优扶强

    中小企业是地方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解决社会就业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各地都十分重视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柳州市也不例外,在去年承诺“为民办45件实事”中,其中就有“帮中小企业解决贷款难”这一件。

    柳州市政府去年还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小型工业企业发展的意见》,按照该意见,该市将扶持专业协作配套型、科技型、外向型、资源综合利用型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型等5类中小企业;限制发展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小企业;关闭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环境、浪费资源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该市还将实施中小企业扶优扶强工程,培育扶持“小巨人”企业。去年,柳州市还选择了52户具有技术含量和品牌优势、市场占有率较大、盈利水平较高且守信用的成长型中小企业,予以重点培育扶持,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使它们成为“产销过亿元、利税上千万、利润超百万”的中小型“巨人”企业。

    为了壮大中小企业,柳州市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增长,并发展建设4个中小企业集群。

    汽车零部件集群。围绕柳州市三大整车厂生产发展汽车零部件,对高性能车用发动机、车桥总成、传动轴总成等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同时通过资产重组、招商引资等办法,积极引进具有资本、技术、管理、人才优势的外地汽车零部件企业到该市投资办企业,发展模块化集成供应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到“十一五”末,汽车零部件中小企业要实现总产值150亿元。

    机械及配套中小企业集群。借助柳工、欧维姆等机械行业龙头企业的的带动,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于主导产业的冷热加工和功能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为柳州工程机械、通用机械、建筑机械等大型主机厂配套服务。到2010年,机械及配套中小企业集群要实现产值50亿元。

    制糖中小企业集群。以凤糖、柳兴制糖为龙头企业,发挥柳州及周边地区甘蔗资源优势,扩大“田间糖厂”规模,发展规模制糖,并以食用酒精、纸浆制品、有机生物肥等为辅的生态型甘蔗加工园区。到“十一五”末,要实现总产值30亿元。

    医药中小企业集群。发挥金嗓子、花红药业等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建立规范的中药原材料基地,加快中药生产设备的现代化改造和一些先进技术的应用,提高中药质量和生产技术水平。到“十一五”末,医药中小企业集群要实现总产值15亿元。

    工业布局优化调整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将致力建立“三点一面一走廊”的工业布局,把全区工业布局划分为柳州、来宾区域,桂林区域,百色、河池、崇左区域,南(南宁)北(北海)钦(钦州)防(防城港)沿海区域等几大区域,并明确了区域内重点发展的产业和产品。

    作为广西目前最大的工业城市,柳州市在辖区范围内也将重新调整工业布局,优化工业经济结构,达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据了解,该市将依托阳和工业新区和官塘创业园这两个载体,重点聚集汽车、机械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进入园区,争取在“十一五”期末两园区经济总量达到130亿元,并逐步成为未来柳州乃至广西的新型制造业中心。目前柳州市工业企业的密集区域,当属柳北片重化工区和河西片机械工业区,在这两个区域,柳州市将推行清洁生产、安全生产、节约生产和循环经济,构建工业发展与“碧水蓝天”和谐相处的城市新环境。

    为了使工业经济连成片,同时也是为柳州市几大主机厂做配套加工产品,“十一五”期间,将重点打造以配套工业为主体的“柳州——雒容——鹿寨”和“柳州——拉堡——进德——新兴——穿山”工业走廊,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结合的产业带。

    为了不增加城市的压力,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十一五”期间,柳州市将引导外来投资、新建企业项目进园区和老城区企业“退城进园”,以期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配套、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群,增强全市经济发展的后劲。

    我区“十一五”有关工业的规划包括:加快南北钦防沿海地区工业发展,构筑桂林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壮大柳州老工业基地,培育建设百色铝工业基地、河池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崇左和来宾锰工业基地,推进玉贵走廊工业发展。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5年中,其他地级市都无一例外地将加大工业发展力度,柳州如果稍有不慎,可能就会被其他城市超过。当然,柳州如果能够解决存在的问题,再发挥其基础厚、经验足等优势,也许柳州工业就将迎来新一轮高速发展周期。(记者 朱凌云)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