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新雉山桥:冲破“瓶颈”成坦途


2009/12/23 15:34:14   来源:桂林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新雉山桥在建设者的努力和市民的期待中建成通车了,它凝聚着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宗旨,凝聚着建设者的汗水,凝聚着全市人民的期盼。

  恢复建设驶上快车道

  大家都还记得旧雉山桥是怎样的一座桥梁,狭窄、凹凸的桥面,破旧寒酸的外观,机非混行的混乱,还存在较严重的结构安全隐患,成了上海路交通组织中的“瓶颈”。

  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达到疏解中心城区交通,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改善上海路周边区域的交通环境和生活环境,完善桂林市区域交通网络的目的,1999年,雉山桥重建被列为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上海路改造的一个子项目。2003年着手重建前期工作,开始实施红线范围的相关管网、管线的迁移和房屋拆迁工作。2006年上半年开始施工,后由于各种原因停工。

  2008年9月8日,市政府第45次常务会议作出决定,恢复雉山桥重建,而且下了死命令,不管遇到天大的难题,2009年底必须竣工通车。当年10月,雉山桥恢复建设,从此雉山桥重建驶上了快车道。

  攻克管线迁移难题

  雉山桥是一座跨越宁远河的东西向桥梁,经过该桥的各种管线十分复杂,数量很多。这些管线的迁移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一道必须攻克的难题。

  雉山桥重建工程指挥部业主现场代表张军回忆起管线迁移时,还感慨不已。雉山桥建成于1972年。由于建成时间长,各种过江管线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加,涉及到供电、电信、移动等11家单位共39根。
恢复开工后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解决管线迁移问题。当时,指挥部组成多个管线迁移小组,分别深入管线拥有单位进行情况了解,协商、研究管线迁移。迁移难度最大的要数桂林供电局的管线,该局有3条10千伏的高压输电线从雉山桥通过,一条专供一八一医院用电线路,一条供文明路居民用电线路,一条为上海路南巷等路段的路灯照明用电线路。

  这3条输电电缆的迁移,必须进行科学的论证,进行周密的部署,不能随便乱停电,要做好事先告知,要选在晚间用电低峰时进行。当指挥部的工作人员来到市供电局与该局协商迁移事宜时,市供电局给予了大力支持。通过紧张的论证与周密策划,供电局很快拿出了迁移方案,并迅速组织了300多人的管线迁移队伍进行电缆迁移,去年11月19日,3条电缆被迅速迁入到临时管道里。

  当建设者正全力做旧桥爆破前的各种准备工作切割桥面时,发现了两根无人认领的线缆,这又让大家犯了难,这线缆是哪个单位的呢,线缆迁不走就无法进行旧桥爆破。

  工作人员在焦急地寻找线缆主人的时候,有人告知该线缆可能是民航的。指挥部当即与民航联系,经核实,两根无人认领的线缆的确是民航的,而且是通往机场的主光缆!民航部门得到通知后,十分重视,为了赶在当年11月20日旧雉山桥爆破前把光缆迁移出去,不影响爆破,民航部门加班加点地工作,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将光缆迁入了临时管道。

  整个线缆迁移为旧桥爆破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为整体工程推进赢得了时间。  

  通宵达旦进行桩基施工  

  扫除了管线的障碍,完成了旧桥爆破,清除了爆破物,就进入最难啃的桩基施工,一座桥梁的建设,几乎有一半时间需花在桩基建设上。而雉山桥的位置正好处在一个漏斗状的地质结构面上,溶洞、裂隙、半坡岩较多,经探明最深的桩深度达近100米,溶洞高度最高达20多米,大部分都为三层以上溶洞的复杂岩溶地质,是目前桂林市区所有桥梁建设中地质状况最为复杂的工程之一,业主现场代表张军回忆了当时打桩的艰难情形。

  新雉山桥原设计桩基础28根,平均桩长40米,因地质情况异常复杂,不能满足基础施工的质量、进度和安全要求,指挥部立即向市里请示,修改桩基施工方案,组织专家论证和反复研究,设计变更为全桥冲孔桩总计48根,其中主桥桩基础29根,平均桩长超过50米。

  方案的变更无疑增加了工作量,也增加了施工的时间。为抢时间,在进入水下基础工程后,施工单位开始实行24小时施工。在那段时间里,所有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监理人员都坚守在工地,家住湖南的湖南六建技术总工王正明,直至今年4月24日完成最后一根孔桩,在长达近半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回家看望家人。来自江西、安徽、广东等地的大量施工人员,他们也同样坚守自己的岗位,远离亲人,为桂林的建设默默尽力。

  桩基础、承台、桥台、主桥、旱桥等的建设,一道道通关被突破,如今一座气势宏伟的新雉山桥展现在市民的面前。该桥为单跨上承式混泥土箱式拱桥,总投资达1.2亿元,桥长153米,桥面宽44米,双向六车道,其中主桥(单跨拱桥)跨河段长56米。民主路立交桥长29.3米,桥下双向四车道。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