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
如果说桂林山水是一个生命体的话,那么漓江就是这个生命体的灵魂。近年来,围绕着科学保护漓江这个最大的实际,我市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桂林实际的发展路子,既收获了“金山银山”,又保护了“绿水青山”。在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更是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清澈的漓江,见证着科学发展的真义;美丽的桂林,昭示着科学发展的强大生命。
一
客观地说,为了保护漓江,桂林做出过很大牺牲。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市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就关、停、并、转了数十家工厂和车间。要知道,这些工厂全都是关乎桂林国计民生的大厂,占当时桂林工业总产值的1/6!
面对这样的困境,历届市委、政府始终坚守环保底线,创新发展方式,在快速发展中维系了桂林山水“秀甲天下”的原本面目。
让工业远离漓江,这是保护漓江最基本的要求。1998年,市委、市政府实施了“退二进三”政策,大批工业企业开始迁出主城区。目前,已有33家工业企业实施了“退二进三”。2011年前,市区的44家工业企业将全部实施“退二进三”。伴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在远离漓江的西部,西城经济开发区、苏桥工业园、秧塘工业园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退二进三’的实施,不仅让工业远离了漓江,为第三产业发展腾出了空间,还让企业获得了重生的机遇。”市经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搬迁后的万向钱潮汽车底盘部件有限公司,不仅厂房面积扩大了2—3倍,而且年产值由几千万元上升为亿元。
有关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工业总产值不到18个亿,而2008年已突破了千亿元大关。事实生动地告诉我们:保护漓江与发展经济完全可以兼而得之。
如果说“退二进三”的着眼点在于产业转移的话,那么“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的实施,则是桂林对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一次综合大调整。
桂林城沿漓江而建,自古就形成了南北走向的狭长空间格局。如今,76万人拥挤在58平方公里的城区,瓜分着漓江的资源。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严重制约了桂林的发展,也对漓江的生态环境保护构成了极大的威胁。2007年,自治区党委“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战略的提出,为桂林开启了一扇科学谋划城市未来走向的大门。
如今,临桂新区建设正在加速推进,仅今年,就有创业大厦、飞扬国际大厦等10余个城建项目开工建设。
在今年开展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我市围绕“科学保护漓江”这个重大主题,将33项影响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细化分解为70小项深入研究,坚持边学边改、边整边改,推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第4稿已经完成,将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通过;编制了《桂林漓江流域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漓江补水枢纽工程川江水库、小溶江水库已开工建设;老城疏解正在加快,“三桥十路”改(扩)建工程已接近尾声,新訾洲初露“芳容”……
二
美丽的青狮潭水库,是漓江补水的后备水源地。
为了保护漓江水质,几年前我市取缔了这一水域上的网箱养鱼。取缔网箱养鱼后,养殖户老秦的生计没了着落。正当老秦困苦之时,政府对养殖户进行了补偿,并对他这样的养殖户进行创业扶持和就业培训。在政府的帮扶下,现在老秦依托当地旅游资源,经营了一家生态“农家乐”,生意非常红火。“漓江保护好了,游客多了,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老百姓。”老秦感慨地说。
“漓江的保护,不能为了保护而保护,要在保护中求发展,用发展成果实现更好的保护。”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君多次这样强调。既要保护好青山、绿水,又要加快发展的步伐,让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对于桂林这样一座山水名城来说,是历史责任,也是光荣使命。为此,桂林做足了“水”文章———漓江上游,依灵渠兴建的“水街”,演绎了漓江千年风韵;漓江中游,捧回“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两江四湖”,堪称桂林城建史上的绝笔,重现了“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的千古梦想,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漓江下游,张艺谋精心打造的《印象·刘三姐》大型山水实景演出,被誉为人与上帝共同创造的杰作。
与此同时,一项项惠民政策也让漓江沿岸群众得到了实惠:为了减少砍伐,市财政加大了对兴安、灵川、阳朔及5城区农村沼气建设的支持力度,仅去年就投入了2287.83万元;近年来,阳朔县投入数百万元扶持沿线农民种植金橘、春熟蜜橘、山葡萄和养殖甲鱼、竹鼠等特色种养项目;兴安县则大力扶持农民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目前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5000元。
科学保护漓江的实践,也让不少企业从中尝到了甜头。近年来,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推行循环经济管理,仅2008年,循环经济就创造直接利润6147.6万元,占公司总利润的20.98%。中国化工橡胶桂林有限公司去年通过节能减排直接获利800万元。
三
今年12月16日,桂林市全面推进城镇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挂牌成立。根据有关部署,至2010年,我市将新建污水处理设施16处,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将达到100%。
“就目前的污水处理能力来说,桂林也算得上同等城市当中的佼佼者。”市排水工程管理处副主任廖家琪告诉记者。目前,桂林市区建成污水净化厂4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已超过80%。这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桂林来说,实在难能可贵。
在一座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时,一个个环保不达标的项目被拒之门外。据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我市就将总计投资50多亿元的36个大项目挡在环保“门槛”之外。“否决投资项目对经济发展来说肯定是损失,但漓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它的生态环境更是无价之宝。”市投资促进局局长刘涛说。
多年来,桂林一直面对这样的“失”与“得”。得失之间,桂林人表现出一种令人钦佩的坚守。这种坚守也为桂林聚积了不小财气和人气。
作为我市的富民产业,旅游业一直在快速发展。尤其是今年,桂林旅游经受住了金融危机和“甲流”的双重考验,前10个月实现了接待总人数12.94%的增长。更让人兴奋的是,国务院正式确定桂林为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联合国旅游趋势与展望国际论坛永久落户桂林。
高新技术产业在科学保护漓江的实践中得到了蓬勃发展:人口总量仅占全市5%的高新区,创造出全市近30%的工业产值。
“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城市”、“最宜居城市”等一系列的荣誉,则是对桂林坚持和谐发展的高度肯定。 赵忠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