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经理,今天又给我们煮什么好吃的东西?”工人们口中的“刘经理”就是机场路改造建设工程第三合同段的项目经理刘桂明。身为经理,她经常亲自买菜,为工人们下厨做饭,换着花样让大家吃好喝好。她说,工人们十分辛苦,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不给他们加餐,他们的身体吃不消。去年底,机场路改造城市段和城市快速段进入全面冲刺阶段。为了确保按时通车,各标段施工方想尽各种办法,在确保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推进道路施工。
刘桂明只是在这一轮的城市建设高潮中千千万万建设者的一个缩影。
来到桂林半年多,却没有逛过公园
雉山桥的位置正好处在一个漏斗状的地质结构面上,溶洞、裂隙、半坡岩较多,是目前桂林市区所有桥梁建设中地质状况最为复杂的工程。
为了抢时间,在进入水下基础工程施工后,施工单位开始实行24小时不间断施工。在那段时间里,所有的施工人员、技术人员、监理人员都坚守在工地。家住湖南的湖南六建技术总工王正明,直至2009年4月24日工程完成最后一根孔桩,在长达近半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回家看望家人。
工地上一位姓林的广东民工,来桂林已有半年多,可还没有去过象山公园和七星公园,也没有回过一趟家,成天泡在工地上。当记者问起他新桥建好后有什么最想做的事时,他笑着说,最想做的事就是把老婆孩子接到桂林来好好玩一玩,然后一起回家过年。
今年25岁的黎宏贵是红岭路改建工程的质量监督员,由于项目施工异常艰难,加班加点成了他的家常便饭。项目开工前他刚刚交了一个女朋友,可每当对方提出约会时,他却不能离开工地,两人不久后只能选择了分手。当问起他是否后悔时,这位有点腼腆的小伙子低下了头。他说,在这个建设工地上,其实还有很多和他一样的年轻人。大家都知道红岭路是市里的重点工程,全市的老百姓都在看着他们。为了桂林市的建设,为了全市老百姓,自己牺牲一点不算什么。
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们,他们坚守自己的岗位,远离亲人,在为桂林的建设默默地做着贡献。
一心扑在工地上的“铁人”干部
“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当年王进喜的“铁人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桂林城市建设中,同样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铁人”似的干部。
穿山桥重建工程建设指挥部从成立之初就建立了值班制度,可是这个制度在工地上却一直“形同虚设”!原来,自工程开工之后,指挥部的同志根本就没有工作日和休息日的区别,一年四季都在工作、都在值班。项目实施一年来,上到指挥长下到普通工作人员,35名同志没有一个人真正享受过完整的双休日和节假日。
“即使褪掉一层皮、瘦下10斤肉、耗尽全身力,也一定要实现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按期、安全、优质、高效完工。”这是穿山桥系统改造工程建设指挥部指挥长于超凡对工程建设者的要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
穿山桥年底通车这副担子压得于超凡喘不过气来,他干脆把办公室搬到了指挥部,每天现场办公、现场督战至深夜。大家劝他注意休息,他却对大家说:“我是木匠出身,刨木头刨出来的好身体,不怕的!”
然而,巨大的工作压力、超负荷的工作,再加上严重的睡眠不足,严重损坏了于超凡引以为自豪的身体。到了工程后期,他常常是药不离身,到医院检查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患上了高血压和脑梗塞。由于工作实在太忙,于超凡让办公室的同志帮他去医院拿诊断书。当办公室的同志把诊断书递给他的时候,他看了一眼,然后把诊断书悄悄地放进包里,并交待办公室的同志不要把病情告诉其他人。“没事的,等桥建好了,休息一下就好了。”
副指挥长、前期部经理贺兴凤是个风风火火的女强人,负责工程的征地拆迁工作,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超负荷工作的她倒在征地岗位上。2009年1月22日,贺兴凤病得实在不行了,才不得不到医院检查,医生要求她马上住院治疗。为了工作,她拖到2月1日才不得不住院。2月16日病情稍有好转,她就不顾医生劝阻,又出现在征地工作现场。大家都劝她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她总是笑笑说:“征地拆迁工作完不成,我被撤职事小,影响穿山桥年底前建成通车,局里没法向市政府交待,市政府没法向市民交待,这个责任谁负得起啊!”
六合路改造工地上,63岁的高工吴恩德把能为六合路改造尽点微薄之力作为自己的心愿,为修路累垮了身体也无怨无悔;黑山路改造工程指挥部的一位副经理顾不上照顾生病住院的母亲和刚刚出生的孩子,坚持在工地现场指挥,不分昼夜……
为了建好“民心工程”,向市民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感人的故事在一个个工地上发生……田远进 谭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