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户农家三亩田,两口池子一个园,园养猪、猪养园;如今农民巧种田,每人年增几百元,户均纯收超万元”。这是港北区委、区政府实施的通达工程、命脉工程、基础工程、保障工程、增收工程等五大“民心工程”给农村带来喜人变化后,根竹乡江口生态家园示范村农民自己总结出来的顺口溜。据统计,5年来,港北区累计投入1.7亿多元用于基础教育、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生产大户、优抚对象、困难户、低保户、五保户、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户的扶持,惠及城乡群众达15万人。
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近年来,港北区委、区政府针对当地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种田增收难等现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政策倾斜、重点扶持、市场运作的办法,切实开展公路、水利、教育等五大“民心工程”建设,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收到了明显的社会效果。
一是实施“通达工程”,加强乡村路网建设。5年来,该区累计投入2700万元,修建乡村公路里程达164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463公里,解决了23个村共10多万群众的“行路难”问题,在全市率先实现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目标。
二是实施“命脉工程”,重视搞好农村水利网建设。5年来投入1800万元维修兴建了港城、武乐沿江乡镇防洪大堤19条和农村水利堤坝150座,开工建设16处人畜饮水工程,先后建成桂中治旱工程电灌站9座,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0000多亩,使3万多群众饮水难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是实施“基础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教育网建设。港北区5年来重点投入3800万元专项资金,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59项,核定改建、扩建乡村校舍面积60550平方米。分别筹资460万元、500万元新建了八一实验学校、新世纪学校,大大缓解了城区适龄儿童“入学难”问题。同时拨款15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投入450万元建设8500平方米的教师住房,有效地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仅去年,该区中考考上贵港高中达120人,高考考上大学本科255人。此外,该区还投入500万元用于改善农村办公条件和强化农民技术教育、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全区建成了农村基础教育、农民技术教育和党员电化教育三大教育体系,通过组织农业专家到田间地头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使5万多农民成为经商、种田的行家里手。
四是实施“增收工程”,大力开展生态家园、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几年来,港北区坚持以“玉贵走廊”建设为纽带,以农民致富增收为目标,在区财政累计投入1500多万元“三农”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在港城、根竹、大圩、庆丰等5个南梧公路沿线乡镇引进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131个,计划总投资39.17亿元。重点建成“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的“三田”示范基地面积13万亩。其中庆丰镇建成了1500亩全国水稻轻型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带动建成辖区10万亩无公害优质谷生产基地,并建成根竹、港城等乡镇瘦肉型猪、特色蔬菜、特色花卉、高产甘蔗等10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江口、旺岭等10个生态家园示范村的建设带动了3385座沼气池的建设。全区优质谷种植率达95%,甘蔗良种率达99%,良种家禽率在86%以上。仅去年该区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就达2871元,比上年增长16.26%。
五是实施“保障工程”,认真完善保障网建设。5年来,该区共发放低保金、五保养老金、救灾救济款、优抚资金达3800万元,对城乡低保对象做到了应保尽保,惠及城乡居民群众达2万多人。该区还投入1000多万元兴建和维修了区、乡镇卫生院门诊大楼,添置一批先进医疗设备,117个行政村(社区)建有“便民”卫生室,使农民群众“看病难”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张智荣 曾华 邓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