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投资1.2亿元的苗山商业步行街正式开盘,在这条步行街上,苗族吊脚楼等文化元素清晰可见,该项目将打造成为融水县城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据融水城建总体部署,今年该县将投资13亿元,实施县城民族化改造,进行一批重点工程和亮化、美化、绿化的建设,对主要节点和沿街的建筑进行统一设计,把芦笙柱、吊脚楼等苗族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为融水创建自治区级社会文化先进县增添亮点,让来宾一进入县城就能体会到苗族文化的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在县城建设发展中,注意以人为本、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积极传承和体现苗族文化,使县城民族特色日益凸显,城市品味明显提升,民族文化与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
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初期,县城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街道宽不到10米,房屋以平房居多,找不到一处体现苗族特色的建筑。1982年,融水县委、县政府在新建的寿星路与朝阳路交汇处,立起了一竿10来米高的芦笙柱。30周年县庆当日,来自大山深处的苗胞们在这里尽情展示了芦笙踩堂的风采,更多的人们由此领略了芦笙文化的惊人魅力。2002年,一个面积2500平方米的芦笙坪在离芦笙柱100多米远的地方建成,一根四五层楼高的芦笙柱被高高树起。从此,每逢重大节庆日,这里都会变成欢乐的海洋,让人们陶醉在芦笙踩堂、心情愉快的气氛里。
融水县还兴建了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融水县民族体育休闲公园,斗马场、芦笙堂、斗鸟坪、拉鼓坪、芒蒿表演场、苗歌对唱点赫然入目。今年3月,体现苗族建筑风格的民族会务中心大门竣工,前往参加该县人大、政协“两会”的代表、委员赞不绝口,“建筑设计有特色,我们的民俗旅游更有盼头了。”
2007年以来,融水县城建设投入累计 11 亿元;2008年起,柳州市从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选派了具有建筑专业的唐云阳同志挂任该县副县长,分管城建并亲自参与融水的城建规划与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