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坪,三国吴甘露元年(公元265年)阳朔最早的县治(熙平县)所在地,距今已有1740余年历史了。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将县治迁至现阳朔镇,始有阳朔县。熙平县治历时325年后,为阳朔县一圩镇保持至今,因年深日久,“熙平”渐讹为现“兴坪”。
一提起古镇兴坪,人们往往容易记起叶剑英元帅的“马跃华山人睇镜,果然佳胜在兴坪”的诗句。因为被世人称为黄金水道的百里漓江有20公里从兴坪境内流过,而兴坪境内这段漓江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十步一景,处处入画”,有扬名中外的著名风景点九马画山,有被地质专家誉为“岩溶奇观”、世界上绝无仅有、岩洞内“莲盆”第一多的莲花岩,有两位总统前去访问的渔村,有日本友人筹资自建的“友好亭”、“和平亭”……
兴坪古镇现在尚有众多的文物古迹,主要集中在圩上的老街及古熙平县治遗址狮子嵅内。这里的古桥、古渡、古亭、古戏台、古庙、古寨、古树和古村落建筑群,比较完整地保持了原有的历史环境风貌,身临其境,仍可领略当年“老街长长,古巷深深”的意趣。
鉴于古代陆路交通不便,兴坪的老街是一条长1000余米的石板路,从古镇东南铺至漓江榕树潭、古渡码头,便于居民、客商来往,各省的会馆建筑于古街的两旁,现各类砖瓦结构的古建筑大部分保存完好。古街东南侧的狮子嵅为熙平县城遗址,现城墙轮廓尚清晰,随处可见古砖瓦陶瓷残片,只是原来“车马来往人看人”的繁华县城,如今却是一派青山幽幽、村舍几座的肃静氛围。令人不解的是,传说为建县时所种的一株8人方可合抱的古榕树,其根须竟将5尊菩萨、一块重约20吨的大石头吞进树里,现仅剩若干枯枝,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古城1740余年来的历史沧桑。
古街边的关帝庙,始建于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距今也有260年的历史了,现存偏殿及戏台。庙内的“万年戏台”,为桂北地区较为古老又保存完好的清代戏台,对广西的戏曲史及沿革衍变很有研究价值。戏台台口两柱因演戏所留叉眼痕迹20多个,尚依稀可见;台缘横刻着四幅木质浮雕,图中人物栩栩如生,手法生动明快,经鉴定乃是四出传统戏曲浮雕图,即《五代荣封》中的“仙姬送子,满门荣封”,《古城会》中的“关羽斩蔡阳”,《聚子会》中的“姚通金殿举狮”,《活捉子都》中“颖考叔金殿举鼎夺帅”。戏台内左侧有一面四幅一体可折叠木质屏风,均为楠竹浮雕图,下端落款为“乾隆乙丑年板桥赠”,是否出自怪杰郑板桥之手,有待专家考证。
古街临江段有乾元桥,由于历史变迁,桥两头已见不到桥下水,但桥面路上的石板光滑平整,昔日廊桥檐口滴水形成石板面上的个个小坑仍清晰可见,站在桥面上,不由得让人们缅怀它悠久的历史。在榕潭古渡码头边,仍见到横倒在石基上的大石条,石条上浮雕着龙凤,这便是古渡口的六角亭遗址,沿石阶拾级而上,可见古代三层八角亭和北帝庙遗址,现已由日本友人建成“和平亭”。在古镇老街头的漓江榕树潭边,有一榕潭公园,这里山水相依,竹木苍翠,曲径通幽。公园内有一山名老寨山,海拔300余米,有盘山石径通山顶。在老寨山顶纵目远眺,山环水绕,人家参差,“兴坪佳胜”尽收眼底。左望螺蛳山,尤如浴水而出的大青螺耸立于漓江边;右观朝板山,如春笋破土,拔地而起,呈欲倾江心状,朝板山后“鲤鱼跃龙门”的鲤鱼(山景),仿佛就要向人跃来一般;对岸是几经沧桑形成的“大河背”数千亩冲积小平原,小平原尽头层层山峦作屏,在夕照中一片微红,微红中透出点点绿意,浓浓诗情,这便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倍加称赞的“兴坪夕照”,这便是古今商贾、游人经常会聚的地方。
1996年夏,日本国长野县诹访市林克之先生在登临老寨山后,为自然秀丽的山水风光、相得益彰的人工建筑所感悟,遂奔波日本各地筹得巨资,不畏天命之年,历时两年,于1999年秋将登山道修好,并建成两座观景亭,建于山顶的为“友好亭”,建于山腰原八角亭遗址的称“和平亭”,取“中日友好和平”之意。自“友好”、“和平”亭建成以来,林克之先生已常住兴坪,并坚持每天打扫登山道、观景亭一次及进行必要维修。当人们登上友好、和平亭时,当人们每天看见林克之先生来往于兴坪老寨山顶、榕树潭畔时,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便在秀丽的山水间不断传开。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漓江徒步游、龙颈河漂流、莲花岩旅游的兴起,特别是贵(阳)广(州)铁路阳朔客运站在兴坪的兴建,古镇兴坪正以其独具魅力的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 (朱锋魏承玉李来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