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南宁市面临的八大机遇之一。南宁市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在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务必认清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南宁市开放型经济发展。
一、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是南宁市面临的一个重大机遇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机制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从云南出国境,依次流经中南半岛的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是一条著名国际河流,被称为“东方的多瑙河”。湄公河干流全长4880公里,流经中国境内2139公里,此段称为澜沧江;出中国境后称为湄公河。大湄公河(澜沧江—湄公河)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为16.48万平方公里。除新兴工业化国家泰国外,湄公河沿岸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大湄公河次区域地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区域的接合部,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合作空间。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GMS)是湄公河流域最重要的国际合作开发机制,由亚洲开发银行作为合作的协调方和资助方,中、缅、老、泰、柬、越参加,旨在通过加强各成员国间的经济联系,促进次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建立在平等、互信、互利的基础上,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联合自强的机制。其重要机构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每年在亚行总部召开一次会议。领导人会议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最高决策机构,每三年召开一次,各成员国按照国名字母顺序轮流主办。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以项目为主导,主要在能源、交通、环境、农业、电信、贸易便利化、投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开展合作,着重改善次区域基础设施,扩大贸易投资合作。
自1992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启动以来,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截至2005年,6个成员国实施了119个合作项目,动员资金总额约53亿美元。13年来,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直接贷款11.8亿美元和技术援助资金1.4亿美元。2005年7月在昆明召开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就次区域合作成就与挑战、指导原则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行动等三大议题及加强基础设施、改善贸易投资环境、加强社会发展、筹资和深化伙伴关系等四个分议题进行了深入、务实、自由的讨论并达成广泛共识,签署了便利跨境客货运输、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和促进电力贸易的合作文件,批准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走廊建设等重点合作倡议。
(二)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由5+1到5+2
中国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成员国,一直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参与各项合作,并将其视为中国与东盟的一个合作重点。中国先后向昆曼公路、上湄公河航道改善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为各成员国在农业、海关、电信等领域开展500多人次的培训。2004年,中国在亚洲开发银行设立2000万美元特别基金,用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和减贫合作。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单方面向柬埔寨、老挝和缅甸3国扩大特惠关税产品范围。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和东盟的合作。2004年,中国与次区域5国的双边贸易达258.2亿美元,是2002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41%。
中国主要以地方政府的方式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过去中方以云南省为主。2005年4月中国政府正式批准广西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次区域合作范围从此由“5+1”(即老、泰、缅、柬、越+中国云南)扩展到“5+2”(即老、泰、缅、柬、越+中国云南、广西),次区域总面积由原来的233.19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56.8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由2.46亿人增加到2.95亿人。云南和广西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与东南亚国家相邻,其中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各国的陆路桥梁;广西与越南为邻,是中国惟一与东南亚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独特的地缘优势使两省区以中国大西南为依托,基本形成了面向次区域各国和东南亚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结合自然条件和经济技术优势,广西初步拟定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领域包括交通、旅游、农业、能源、矿产、投资及贸易便利化、人力资源开发等。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促进广西沿中南半岛纵深方向、面向东盟的全方位开放,有利于构筑沟通大湄公河次区域与中国发达的华东、华南地区的便捷通道,大大提升广西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南宁市面临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机遇
1.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使南宁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后,南宁与东盟的陆路对接不再局限于“南宁—河内—海防”经济走廊,而进一步沿西南方向拓展,呈现对接东盟扇形的辐射网络,进一步凸显了南宁市“承东启西,面向东盟”的区位优势。这将有利于南宁市把握和放大“东盟”商机,有利于南宁市发挥作为城市增长极在区域合作中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进而推动开发型经济的发展。
2.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使南宁市的通道优势进一步凸显
日益完善的航空、铁路、公路立体交通网络,为南宁市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构筑了四通八达的运输通道。南宁─河内航线飞行只需半个小时,南宁─曼谷航线是国内通往泰国最便捷的航线。南宁—凭祥—河内铁路线与越南的北南统一铁路连接,进而与泛亚铁路连接,构筑了南宁与次区域各国便捷的钢铁通道。南宁至友谊关全长180公里的高速公路与越南一号国道连接,进而与次区域5国的公路网连在一起。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的交通合作,有利于南宁市发展通道经济,打造区域性交通中心,保证东部沿海地区与大湄公河次区域之间物资、商品和人员顺畅其流,进而推动形成产业转移链条。
3.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将使南宁市的经贸优势进一步凸显
在资源和技术差异性的基础上,南宁市将利用与次区域产业的互补优势,优先把握和利用贸易投资合作的商机,拓展次区域市场。参与次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南宁市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会展、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建立国际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有利于南宁市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并进的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二、抓住机遇,发挥优势,主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一)主动参与贸易投资合作
大力开展与次区域国家和地区农资产品、电子家电、制药行业、建材业、纺织服装、机械产品和电力设备等的贸易合作,重点开拓对越南的出口贸易,进而扩展到次区域其他国家。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或者将国内沿海发达地区相对饱和的产业、产品及其技术设备转移到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等经济技术较为落后的国家,兴办境外企业,利用当地的丰富资源、廉价劳动力进行生产,拓展当地市场。从次区域进口南宁相对匮乏的原材料,吸引企业特别是泰国企业来南宁投资。
(二)主动参与农业合作
南宁市可引进和利用次区域热带经济作物的优良品种和种植养殖方法,创办农业绿色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并将产品销往欧美市场和东亚市场。利用次区域农产品价格低、质量好的特点,到次区域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将次区域优质农产品作为原料,在南宁进行加工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后,销往国际市场。积极参加次区域以户用沼气、水产养殖、养猪生产、杂交水稻、农业机械和农业信息为核心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及时向次区域农业信息网站提供农业方面的情况、农产品需求以及贸易信息。
(三)主动参与物流业合作
利用南宁处于中国向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开放前沿、临近北部湾沿海港口及交通便利的优势,主动参与物流业合作,将南宁市打造成区域性物流中心。除泰国外,次区域其他国家物流业发展水平偏低,南宁市可到这些国家创办现代物流企业和连锁商场,并借此以优势产品抢占当地市场。同时,南宁市还可整合泰国的现代物流技术、人才和管理,合作开发南宁市的现代物流业,提高南宁市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
(四)主动参与旅游合作
南宁市作为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在旅游资源、旅游区位、客源市场等多个方面,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各个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和合作潜力。南宁市要充分发挥面向东南亚,濒临粤港澳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国际民歌艺术节的城市品牌,融入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旅游圈,构建大南宁区域旅游圈。尽快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实现旅游市场的相互对接与合作开发,着重推出南宁—河内跨国精品旅游线路,并将这一线路向区域内纵深方向延伸。
(五)主动参与人力资源开发合作
南宁市具有与次区域各方进行人才合作交流的基础与优势,每年选送一定数量的大中专毕业生到越南、泰国等次区域国家名校培训学习,重点培养大批既通晓次区域国家语言,又掌握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条文和国际贸易规则的高级复合人才。每年招收一定数量的来自次区域各国的留学生,积极开展面向次区域的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将南宁市建成面向次区域的涉外职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
三、健全机制,完善政策,推动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
(一)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健全合作机制
通过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次区域各方加深相互了解,沟通经济信息;推动市场一体化,共同开放区域市场;促进相互投资,联手吸引外资,加强经济技术合作。因此,要通过积极的争取和运作,使博览会发展成为次区域合作的新机制,成为推动次区域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搭起珠三角与东盟对接的桥梁。通过深度开发博览会信息资源,主动参与次区域商务信息合作,实现次区域商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博览会品牌效应,吸引次区域各国家和地区积极主动地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大力提升南宁市在次区域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鼓励次区域各方政府官员、工商企业、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加强交流交往,策划和举办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为主题的会展、论坛、联谊会等有关活动。
(二)以优势特色项目为中心,充实合作内容
重点挑选和论证一批交通、通讯、水电、口岸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纳入亚行的项目实施规划。建设一批具备现代交易条件的商品展示、贸易洽谈、综合服务等市场设施,为次区域各国企业和商家提供贸易洽谈和交易平台。建立农业实验与开发基地,对热带亚热带农作物和牲畜进行合作开发。还要选准旅游景点景区、信息建设、重大产业、人才培养培训、生态环保等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项目建设。
(三)以提供政策支持为保障,优化合作环境
要调整、完善相关的鼓励招商引资的政策,特别是用足、用活、用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的贸易投资便利化政策,以及西部大开放优惠政策、少数民族自治区优惠政策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的有关优惠政策。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投资项目,均应简化审批程序,实行项目备案制,并提供跟踪协调服务。大力培育和引进多元投资主体,积极拓宽项目投资渠道,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参与次区域投资。逐步取消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门槛,鼓励企业开展一般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等业务。此外,还要优化规划、土地、金融、海关、口岸、人才等各方面的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环境。(作者李世泽 系南宁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南宁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