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桂林寿嵅古村(组图)


2010/7/26 9:03:34   来源:桂林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幽幽古村道
  洗衣盆
  石槽
  古井
  寨门
  泰山石敢当

  寿嵅古村位于雁山镇兴隆村委会,离桂林市区36公里,东依漓江,境内岩溶峰丛地貌发育完整,山峦叠嶂,奇峰突兀,怪石嶙峋,云蒸霞蔚,紫气如烟,风景美丽宜人,历史悠久,至今尚有许多古代遗迹可循,如寿嵅古道、古井、古寨门、古树、古祠堂、古代拴马桩等。

  十里松桉围古村,悠悠古道绕青山。要想领略寿嵅古村的魅力,最理想的选择就是从古栈道徒步。寿嵅古道,弯弯曲曲,依山而建,是古时候村民进出山寨的必经之路。传说寿嵅古村是豪绅为避难而逃进深山里兴建起来的,世代繁衍而立村。古道的两旁,满是裸露的岩石,奇形怪状,勾起我们无限的联想。山岭上植被青葱碧绿,巴茅草伸向天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清晨的山谷,鸟儿在山涧的鸣唱声此起彼伏,更显出山谷的幽僻。路边粉红的、白色的蝴蝶翩翩起舞。山间的野果特别多,走累了我们随手就在路边摘几个苦李、桃子、杨梅吃,以解行走的饥渴。

  寿嵅古村前后建有两个寨门,古寨门纯粹是人工用山石垒砌起来的,没有用水泥石浆,说明当时的砌墙技术十分了得。我们入村的寨门是第一道关卡,只可惜前几年修路已经拆掉了一半,现在只保存着很小的一部分了。

  寿嵅村地势险要,自然环境恶劣。远远望去,寿就在几座大山谷间,房舍都是用泥砖、灰瓦建成的。路过的一个村民的养羊棚是用泥垒墙,茅草当瓦盖起的地地道道的茅屋,显得与众不同。据介绍,古时候,这里曾号称“寿嵅万人村”,山脚处处都起了石头房子,居住着许多从外面逃难来此的人。春撒种,秋砍柴,半摘野果半望天。冬烧炭,夏避汗,闲荒了村姑和壮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过着“无论魏晋,不知有汉”的世外桃源生活。由于自然条件的诸多不便,渐渐地许多人都往外搬迁,搬到了山外条件较好的大板桥、兴隆、尖山底、水元圃、山源等自然村,最远的搬到了柘木镇的东山村。原本繁华的寿嵅万人古村,渐渐变得人烟稀少。而今寿上、下村还有57户人家,185人,已经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村民的生活逐渐好转。目前,村民主要靠种植玉米、花生,养羊,或者外出打工为生,人均年收入2500多元。

  走到寿嵅上村7号,80岁的清瘦老人秦接嫂听到我们的说话声,从屋内走了出来,热情地招呼我们进了她的家里。我对她家里的几个古老石槽感兴趣,她给我们一一作介绍:这是给牛吃水的石槽,这是喂狗的石槽,老人的思路清晰,耳朵灵便。给我们介绍完毕,她就开始砍柴,挥刀的动作还是那么轻便,让我们惊讶不已。老人告诉我说:家里有6口人,儿子上山放羊,媳妇到地里锄玉米草,孙子在外面打工。我问老人到底寿古村有多少年历史,老人也不清楚,只告诉我说老一辈人传下一句话:“先有寿,后有桂林城。”

  我们去看村里最古老的水井,古井上斑驳的凹印,是村民经年打水刻下的印痕,深深的印痕显示了这个井的历史。古井的旁边就是古朴的洗菜盆、一棵古树和一溜的石头墙。我们沿着古色古香的村道走向传说的九十九仓山,据说这是一座聚宝山,当时为一个土财主占有,每一仓都埋着他的金银财宝。

  我们又去看了寿嵅的古祠堂,由于年久失修,祠堂变得破烂不堪,只剩下断墙残垣了。好在祠堂前的古树依旧在,陪同我们的村支书秦桂夕告诉我本地人叫这棵古树为黄泥树,树干粗壮、遒劲,被一些也是很粗的藤蔓缠绕着,原来是分开的,现在紧紧地粘和在一起了,支书说这是和谐社会的硕果。世上哪有树缠藤,只有藤缠树。我很惊奇这些藤蔓的粗壮,而且吊在树木间,比一条绳索还要粗,煞是好看,成为寿古村一道迷人的风景。我们一路往前走,在一片长满杂草的古道上,伫立着4根古老的拴马桩,一对是公的,一对是母的,分文官的和武官的,和谐地匹配在一起。拴马桩上刻着“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熊良佐立,灵田石匠廖广珠”的字样,据此推算,这4根拴马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说明这个古村当时曾经出过官员。

  我们来到下村古井,这是一口地处山洞中的天然古井,是古村当年饮水的地方,清光绪十四年仲冬重修,古井共有82级台阶,由于下雨,石阶湿润,略滑,我小心翼翼地走下去,体验当时村民挑水的艰辛。古井幽深、清凉,石阶的两旁布满青苔,绿油油的,水珠欲滴,越往下走感觉越凉爽,驱除了我们徒步的炎热,有几只蝙蝠在古井内翔飞,这真是一个感受过去山民饮水艰苦的好去处。我们路过一片玉米地,远远望去,整个寿村目前只建了一栋漂亮的楼房,这栋楼房是村妇女主任建的,现代的楼房与古老的房屋交相辉映,显示古村慢慢拥有了一点现代化的气息。寿嵅古村古老的房子与山峦叠嶂的风景绝妙地搭配在一起,古朴而秀丽,阳光在青石、泥砖、灰瓦、枯木间投射下来,照着地上的青苔、石板路、野草,这一片景色,清新自然中又略带一丝古老而苍茫。 □周收文/摄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