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寻访古宾州:共祀儒释道的涵养(图)


2010/9/2 19:55:05   来源:南宁新闻网
【字体:  】【颜色: 绿 】 
 

  

黄家大院一角

独守黄家大院的103岁老人陈氏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刘江平)初秋,古巷微凉。宾州南街的一座古宅庭院深深,草木繁盛,四位头发银白的老人正在院中打牌。记者的突然造访并未引起老人们的注意,仿佛俗尘凡事与他们不在同一时空。记者在黄家大院内走走看看后,凑近四位老人试图与之交谈,而他们都漫不经心,似答非答,依然旁若无人的谈笑玩乐。一瞬间,我恍觉时光错落。

  9月1日,记者寻访经历2000年沧桑的宾州古城。

  古宅院落:故人远去 繁华落尽

  滨州镇南街,曾经商贾云集,繁华兴盛。一座建于明朝洪武六年的古石桥承载着来往于南街和城外的客商。记者造访的黄家大院便是南街上一个低调而华丽的院落。

  有关黄家大院的历史已在模糊中了,古宅如今只有陈氏一人独守,而她已有103岁高龄。陈氏每日与邻居打牌打麻将,自己做些粗茶淡饭,过着修行一般的生活。据黄家大院隔壁的居民黄鸿培追忆,他儿时便隐约听说黄家祖上基业雄厚,地位显赫。陈氏年少貌美,16岁嫁入豪门。后来黄家家道中落,子孙散去,陈氏无儿无女,如今独守这座前人留下的空空家宅。

  商贸繁荣的地方常见富甲一方的大户,于是,宾州还留下了李家大屋、陆家大屋、湛家大屋……

  如今,这些饱含沧桑的院落大多桌椅古旧,墙壁斑驳。但从古宅的重檐叠宇雕梁画栋仍然可以看出它当年的气派和精致。一场繁华,烟消云散,如今只有旧壁残灯,无言倾诉人生浮沉。

  炮龙彩架: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72岁的冯老是扎炮龙的师傅,扎龙已有30多年的经验了。老人得意的说自己扎的龙造型传统美观,骨架结实耐舞。炮龙从清朝开始在宾州流传,如今,它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每年正月十一举办的炮龙街已成为一场“东方狂欢节”。今年四月,老人扎的一条十一节长龙跃出国门,赴新加坡欢腾飞舞。

  几个身着彩衣的仙女在3米高空腾空旋转,衣袂飘飘。玄妙惊险美轮美奂的游彩架在宾州已经几百年的历史了。在外,它还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飘色”。尽管师承佛山,但宾州彩架在高度和技巧上却更胜一筹,早已青出于蓝了。世博会上一场游彩架表演震惊了许多中外游人,他们在彩架的真真假假中迷失。今年9月,宾州的彩架表演团队受邀将赴韩国果川演出。可以预见,一场古典飘逸饱含祝福的“天女散花”表演将倾倒果川。

  除了舞炮龙、游彩架,宾州还有八音、丝弦戏、师公戏等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点缀着宾州后人和四方游客的生活。

炮龙老庙

 

建于清万历年间的南桥,至今还在使用。

  城镇性格:海纳百川 佛道同门

  宾州寺庙祠堂错落,有历史悠久的二铺庙和雄伟神秘的炮龙老庙等。在炮龙老庙中,记者发现,此庙将孔子、释迦摩尼、手持八卦图的黄帝、关公、观音、财神、药师佛等并祀于一堂供奉。宾州老居民说以前宾州的古寺庙都是各教圣人共聚一堂,居民信谁拜谁,互不干扰。

  照例说来,孔子祀于学,佛氏祀于寺,老氏祀于观,俱有定制,各不相混。

   儒、佛、道合流观念在中国历史上不断的流衍和变迁,明朝孔子、释迦、老子并祀于一堂的三教堂曾蔚然成风,但遭到了朝廷的一再申禁。此后,留在民间的三教堂大多集中在中原一带。而宾州这样一个岭南小镇,为何盛行如此风格的寺庙呢?

  公园1053年,许多中原将士随大将狄青讨伐侬智高后定居宾阳。因此,宾州古城自古便是融合了中原与岭南文化的古镇,此后,唐宋时期又有北方及中原居民大批迁入,元朝又先后有广东、福建、湖南等省的客家人迁来。清朝时期商贸往来有许多外地商人定居于此。流动人口的增加和各族人群的混居,使宾州形成了它独有的城镇性格特征。宾州古城的居民信仰不同但和平共处,风俗语言相互渗透。宾州方言中就含有白话(粤语方言)、壮语、普通话、客家话、闽南语、桂柳话、西南官话等多种元素,是语言的大杂烩。

  徐霞客行游宾阳时曾惊叹:“平畴一望天豁岚空,不意万山之中,复有此旷荡之区也。”宾州古城这一片岭南中的小中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四方来客,南来北往的商贾和战争移民带着新技术和独特的风俗与信仰,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共同创造了宾州古往今来的繁华。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