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2年起,柳州人在公开场合经常可以听到“柳州要建成特大城市”的说法。对此,民间有种种议论,一些人甚至对政府部门提出的这一构想表示不理解。
4月22日,柳州市举行“构建特大城市框架战略研究”评审会。来自国家发改委、建设部、高等院校以及广西发改委等部门的专家各抒己见,对由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和柳州市城市投资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研究的课题进行评审。这一课题的成果报告,系统地阐述了柳州市建设“特大城市”的构想。借评审会召开之机,记者采访了课题研究组负责人——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韩国明博士。
“特大城市”:柳州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特大城市’是个专业术语,指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针对民间存在的误解,韩国明对记者作了这样的澄清。
韩说,他们的研究成果主要是根据柳州市提供的截至2003年的统计资料作出的分析。而在2003年,柳州市的市区人口已经达95万,如果加上20万暂住人口,当时就超过百万了。根据柳州市城市发展的速度推算,到2010年,市区人口数量预计在136万-149万之间(其中暂住人口30-40万)。所以,他认为柳州市成为“特大城市”并非远景,而是就在眼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速度加快,柳州这样的城市达到“特大城市”是自然而然的,是一种必然趋势。
根据我国城市发展的规律来分析,城市达到百万人口的规模,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接踵而至。新增人口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城市空间的拓展问题、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政府如何加强管理的问题,都会变得突出,发生质的变化。所以,很有必要及时对“特大城市”涉及的问题进行前期研究。
据了解,为了编制“十一五”规划,柳州市就“构建特大城市框架”和“再造一个工业柳州”研究课题向社会公开招标,这也是该市历史上首次以向社会公开招标的形式确定编制单位。“其实,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集中外地专家的意见,以‘第三只眼’来看‘特大城市’问题,以求更客观、更实在。”韩国明说。
定位之争:经济中心走向“边缘化”
在评审会上,韩国明代表课题组作了报告。报告根据对柳州市社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大量分析,参考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描述了柳州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提出了柳州市“十一五”期间的发展思路,指出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报告对柳州市未来的定位为“西南地区面向东盟的工业出口基地,广西中部的经济中心,景观独特、环境优美、适应人居的历史文化名城”。
在评审时,综合专家的主要观点,认为柳州的工业基础较好,而且还有潜力可挖,能够做到为更广大的范围服务,如面向全国以及更广阔的国外市场,仅仅面向东盟,范围是否太窄?另外,仅仅将柳州定位为“广西中部的经济中心”而不是“广西的经济中心”,是否贬低了柳州在广西的地位?
“这一定位可作为学术问题探讨,也可视为一家之言,但我们确实是根据大量资料得出的结论。”作为高校研究人员,韩国明对出现这样的争议并不特别感到惊讶。
根据报告组的分析,作出这样的定位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广西的发展战略,是经济重心向南部沿边、沿海区域转移,整体的经济布局导向是以南宁为核心的“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地带。位于广西中部的柳州市,缺少沿边、沿海的优势,逐渐“边缘化”。所以从未来趋势看,如果柳州非想做广西经济的“老大”反而不实际。
评审专家提出不同看法,依据是柳州工业在全区的优势,以及作为交通枢纽在发展经济、沟通西南等方面难以取代的地位等,认为这些优势不应忽略。
聚集效应:优先发展中心城市
报告认为,“十一五”时期柳州市应优先发展中心城市,推动人口和产业向柳州中心城市即市区聚集,通过市区的快速发展,克服经济发展的障碍,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实现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产业结构、城乡协调发展以及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一观点乍听和常理相悖,照一般的观点,城市人口增多后,应该考虑向周围中小城镇疏散。国内不同城市在提出发展战略时,不少走的是发展卫星城的路子,甚至有“优先发展小城镇”的做法。柳州为什么要反其道而行之呢?就此问题,韩国明解释说,这一构想是根据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大城市可以形成一种生态上的聚集效应,通过规模聚集产生许多新的行业和职业,从而创造出“超比例就业机会”,即由于人口聚集本身而创造出新的就业职位。在中小城市一般是由居民自己完成的活动,在超大城市中会形成新的分工,需要由新的就业者完成。就业增加促使城市人口增长后,消费能力增强,又会反过来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课题组认为,柳州市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正是城市向特大规模迈进过程中的一大拦路虎。
韩国明说,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可集中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发展工业,提高效率。另外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如果把工业疏散到远离城市中心的地区,还容易出现对污染不易监管的问题,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珠三角、长三角那种乡镇企业遍地开花、卫星城众星拱月的城市格局,并不一定适合柳州,因为柳州缺少那种和中心城市几乎连为一体的小城镇,强求在基础薄弱的乡镇发展工业,不一定能达到最初的目的。
崭新思路:为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在当天的评审会上,柳州市副市长郑俊康对课题组报告中的一些新观点表示了浓厚的兴趣。他说,柳州6县中的鹿寨、柳江两县离市区较近,今后通过行政区域变更将成为柳州市的两个城区,是能够接纳部分老企业迁移、为新企业提供发展环境的。而且,目前鹿寨的化工业、柳江的汽车制造业,也有了不小的规模。而北部三江、融水比较落后,自然条件差,确实不适宜发展工业。柳州市的打算是在北部两县以发展旅游业为主,解决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问题。研究报告的上述思路,是切合柳州的这一实际的。
在看待柳州市西北角工业区存在的问题上,研究报告认为,这里处于柳州市的上风上水位置,柳钢、柳化和柳电成为3大污染源。但是,由于这一地区的发展仍然是柳州市未来城市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之一,“十一五”期间柳州市政府仍要强化对该区工业发展的支持。报告提出的对策是加强污染的治理。
还有,在解决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问题上,报告明确提出了劳务输出的思路,认为广西、广东地域接壤,气候相似,语言接近,在劳务输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报告建议柳州市建立跨省区的就业信息收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并及时向下属县乡发布用工信息,监督下属县乡成立劳务输出的专门机构,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据了解,在该报告编制期间,柳州市同期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已吸收了该报告的不少研究成果。韩国明认为,不论其中的一些观点存在怎样的争议,它毕竟为柳州构建特大城市框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他们也会根据专家的意见作适当的补充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