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强区”是贵港市港北区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自1996年建区以来,港北区一直把发展非公有制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依托本地区位、资源、交通、人缘以及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同时建立工业园区,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非公有制工业,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大区。截止2005年,全区注册非公有制企业达到1037家、个体工商户14162户,去年全区非公有制经济对GDP贡献率达到85%。
选对路子,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
1996年6月地级贵港市成立后,原县级贵港市的国有、集体企业全部划归地级市管辖,区一级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经深入调查和论证,立足区情,港北区选择了发展非公经济的路子,出台《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规定》、《关于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贯彻实施<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的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进一步完善交通、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港北区还大刀阔斧的推行集体企业改制工作,主动接受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以及港、澳、台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始终树立强烈的“亲商”意识,做好服务工作。
港北区在全区上下营造千方百计为客商、投资商着想的氛围,力求与客商、投资商的关系达到亲密无间的程度。近年来,港北区进一步更新观念,做到既重视硬件的完善,但更重视软件的优化,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对前来投资的客商,从市场调查、办证、水电、厂房设施配套、贷款、产品销售到司法服务等环节实行全程服务,全力使外来投资者满意放心,努力使“请求别人投资”变成“别人请求投资”。如台湾格雷蒙公司曾先后到过上海、东莞等地考察,在经过人力成本、交通、政府服务水平等方面的比较,最终决定在港北区安家落户。2002年以来,港北区财政拿出36万元对招商引资有功者和工作实绩突出的单位进行奖励。
创新思维,灵活招商。
港北区采取全员招商、以商引资、网上招商等形式,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一是建立港北招商网站,通过网上发布项目信息,宣传港北区投资环境,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厂。二是积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各类投资洽谈会,并经常组织招商小分队,前往广州、东莞、清远、福建福州、长乐等经济发达地区推介项目,上门招商,把被动招商转变为主动招商。三是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广东等先进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让他们主动到经济发达地区掌握信息,了解动态,加强与投资商的联系,引进适合我区发展的企业、项目和资金。
由于措施得力,港北区的非公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非公经济上缴税金占全区财政收入的比重,由1997年的40%上升到2005年的91%,非公有制经济吸纳就业2.56万人,占全区就业人数的29.8%。 (梁凯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