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钦南区那丽镇土地田新村,映入眼帘的是,熙熙攘攘的卖客买客,无不展现出这个村级小城镇商贸的活跃和繁荣,让人难以相信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块荒芜的坡地。村支书刘信章告诉记者,土地田村的新农村建设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村庄的现代化程度较高,村民们大多已提前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
改种多种经济作物
土地田村位于那丽镇东南部,全村下辖15个自然村,30个村民小组,779户农户,全村总人口3373人。原来都是靠种稻谷和红薯来维系生活,饿不死,可是富不了。
“一定要改变这种状况!”根据本村的实际,村党支部做出拓宽致富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然而,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带头的行动。土地田村祖祖辈辈都是守着传统产业维系生活,一下要改种甘蔗、辣椒等。
甘蔗的种植先是从村委的35亩示范地做起来的。从刘信章的承包地、村委其他同志的承包地先种,再到全村普遍在旱地上种植甘蔗,土地田用了几年的时间。到现在,由于有了国家政策的扶持,甘蔗的收益不错,农民种蔗再也不用“催”了,土地田村的甘蔗也发展到666多公顷,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支柱之一。
尝到了市场的甜头,土地田村农民财源大开,土地田村的辣椒也种下了200公顷。
除了发展辣椒种植,土地田村还积极发展黄瓜、速生林的种植以及对虾养殖等多种经营方式,很好地开创了农民增收的新路子。200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5210万元,企业总产值63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2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3.9万元。
改变村容村貌
随着群众收入的不断增多,新村建设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不少富裕起来的群众因此有到新村买地建房的意思,现在已有200多户农民建起了店铺和住房。村两委抓住这一良好态势,因势利导,利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扩建村委新办公楼,办公楼下设门铺出租;投资10多万元,在新村建成364平方米的钢筋水泥结构农贸市场,便于本村和邻近村的农副产品集散,使新村商贸作用更加凸现。
近年来,土地田村更是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以满足发展的需要: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在街道两旁、村小学、村委等公共设施场地种植绿化风景树,美化绿化了新村;引进资金扩建了从新村至大坪冲自然村四级砂石公路6公里;建设了新村生活废水排污系统工程;投入150多万元对林化厂进行技改扩建,扩大规模,技术改造成蒸气式工艺生产线;建成卫星电视接收站,解决新村200多户收看电视节目难问题。如今,土地田村实现水、电、广播电视,农村的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
提高村民素质
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是土地田村提高农民道德素质的一件法宝。 为使干部群众知法、懂法、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该村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法律宣传和培训。对广大村民的法律宣传除了采取召开党员会、村民代表会、村民会、就业培训会进行培训外,还在调解纠纷时进行宣传,在接待村民咨询时进行宣传,增强村民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意识。在对村民加强法制教育的同时,土地田村还狠抓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建立了一整套民主监督机制,规范了民主制度,以加强财务监管为重点,深化村务公开。
平时,村里通过开展“科技致富文明户”、“遵纪守法文明户”等为主题的评选以及组织开展“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活动,树立宣传牌,让“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进村入户,深入人心。村里还经常自发组织篮球赛、乒乓球赛、读书活动、知识竞赛、文艺联欢等。事实上,现在的村民们和睦共处,其乐融融,近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上访事件、刑事案件和治安案件。(记者 王湖录 通讯员 胡治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