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瑶族自治县亮山村新农村建设见闻
一栋栋掩映在绿树丛中精致漂亮的楼房,村民在室内球场上兴高采烈地打着篮球,鱼儿在水池里活蹦乱跳,鸡儿在树下悠闲地觅食……这是笔者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大化镇亮山村吉善屯所见到的,处处呈现着温馨和谐、欣欣向荣的农村新景象。
村党支部书记韦武龙介绍说:几年来,亮山村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走生态农业之路,稳定农业的基础地位;同时,努力实现地缘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积极发展面向城市的劳务输出业、服务业、农产品流通业和菜篮子工程等,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走进村民韦立程三层高的楼房,电视机、音响、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楼后的一间小屋里建有沼气池,屋里整洁、干净,漂亮的儿媳幸福地笑着说:“孩子他爸在县城开小四轮,一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现在的生活比以前舒服、宽裕多了。”
亮山村农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发展生态型效益农业,既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又节约了生产的成本和资源。目前,全村良种种植面积达100%, 养殖业以饲养二元杂母猪、三元杂肉猪为重点,畜牧业以牛羊等草食动物为重点,逐步向效益化和规模化发展;全村已建有沼气池270多个,农户通过“圈舍养畜——畜粪发酵——沼气做饭(照明)——沼渣(液)肥地(果)”和“一池三改(改厕、改橱、改圈)”的生态链,实现良性发展。下雷屯兰学英和他的爱人两个老人在住房旁的果场里种有龙眼、火龙果等,果树下放养了100多只鸡。
在局吞队,年轻的农民党员韦保国开小四轮在外面跑运输,爱人在家里经营小卖部,自己投资办的一个小型抽水站可解决近20户村民的用水问题并有一些收入,他把一个小型水泥砖厂交给8名村民打理,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他说:“我一个人富不算富,十个人富也不算富,只有全村富了才算富。”
近年来, 亮山村党支部每年通过“引进来”、“走出去” 和“一帮一”、“手拉手”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农民骨干、养殖户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农户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提高党员的“双带”能力。目前,全村91名党员量才就岗认责,从“无职”变“有位”、以“有位”促“有为”,充分发挥党员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带头模范作用; 97%以上劳动力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实用技术,会养猪的养猪、会起房子的往县城跑、懂技术有门路的走他乡,形成了人人有事干、个个有钱捞的好现象。全村外出务工人数达1500人左右,平均每户约2人。
村党支部已认识到境内神龟山、喀斯特地貌等旅游资源可开发利用的价值,积极引进外资建设了国防教育基地暨神龟山旅游风景区和吉善生态新村等,其集旅游观光、特色休闲、手工业加工、商贸、文化娱乐为一体,逐步吸引游人“眼球”。支部书记韦武龙对记者说:“亮山村将在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鼓励农户种植无公害果园、蔬菜园、畜禽园等,发展生态游、‘农家乐’等旅游项目,通过打造旅游经济,建设更加美好的家园。”
离开吉善屯时夜幕已降临,进屯的路灯亮了起来,村民开着车、骑着摩托纷纷返回家,在村头的覃大妈自豪地说:“现在变了,几乎家家住了楼房、买了摩托车,赌博的改赌看电视、打球,挣钱了过好日子送孩子读书,大伙争着比富、比文化、比快乐、比幸福,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亮山村是一个山区村,距县城有6公里, 20324省道横贯全村。村党总支部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带领村民以生态农业型、城市劳务型、旅游娱乐型“三型并进”着力建设新农村,描绘更加亮丽的亮山。(黄 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