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来宾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秀隆,在全国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说,近几年来宾市为满足农民“求乐、求知、求技”愿望实施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开心看戏,放心看病。同时,这也探索出了我国西部后发展地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如今,这一“来宾模式”已经走向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长期以来,作为西部地区最落后区域的广大农村,人们周而复始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曾是广西来宾市不少农村的真实生活写照。在生产之余无所事事,甚至还滋生了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
为改变不良恶习,丰富农村文娱生活,广西来宾市从2008年11月全面启动“三求”工程,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每一个行政村建设建一个灯光篮球场、搭建一个戏台,同时组建农民文艺队和篮球队,满足群众“求乐”的需求;建设一幢集读书学习、科技培训、医疗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楼,即公共服务中心,满足群众在家门口“求知、求技”的需求。
西部落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民间投入文化发展能力有限,但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培养和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来宾市坚持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方针,建立了市领导联系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责任到人的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和部门联系到村的帮扶制度,并走村入户全方位宣传发动。于是,群众自愿让出土地,积极捐资捐物,义务投工投劳,“三求”建设顺利开展。
两年多来,来宾市724个行政村已完成58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建设,建成灯光篮球场856个、文艺舞台754个。农村利用“三求”工程平台开展各类娱乐活动,进行体育比赛30000多场次,开展文艺演出7207次。各部门利用“三求”平台开展各类农民培训近2万多期,利用综合楼卫生室组织开展了123次义诊活动,通过义诊和乡村医生为农民群众看病、健康咨询近20万人次。
如今,在来宾农村“日出劳作,日落打球、唱戏、看戏”成为大多数农民的日常生活习惯。源于基层,服务基层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已经成为来宾市一张闪耀的名片。
来宾市委书记张秀隆表示,2011年是来宾市实施“三求”工程的最后一年,2011年要完成138个综合楼建设,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然后重点抓好“管”和“用”,努力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城市”。 (廖艳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