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起至年底,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现代传媒为手段,建成市、县(市)区中心网络平台、乡镇农村电子信息馆(站),培养一批以农业企业、种养大户、有条件的农户为主体的“数字农户”。这是记者从5月25日召开的玉林市开展“创建数字农户,培养新型农民”试点活动动员暨建设信息化示范村表彰大会上获悉的。自治区人大环境和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申志伟,广西区电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小宁,市委副书记余兴祥等出席会议并讲话。
220万人次通过网络受益
在玉林市许多地方,农民不仅可以经常上网浏览信息,洞察市场风云,有的农民还自己制作了网页,将土特产品放到网上叫卖。博白县亚山镇农民梁富平去年通过网上销售生猪560车次,销售量达6.72万头,销售总值6420万元,为本村及附近农民创收20万元。
目前玉林市初步形成了以县(市)区级信息中心为龙头,乡镇电子信息馆(站)为基础,村电子信息馆(站)、电子信息墙(窗)为服务点的集农村文化教育、信息传播、干部培训、科技推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于一体的农村电子信息网络。据统计,三年来玉林市农村信息网络共发布各类农产品销售信息38万多条,促成农产品外销2100多万吨,14万多户农户直接应用了信息,创造效益4.2亿多元。全市220万人(次)通过农村电子信息网络接受教育,21万余人(次)接受网上技术培训。全市农村电子信息网络的初步建成,奠定了打造“数字农村”、创建“数字农户”的基础。
年底县(市)区建好电子信息中心
此次试点活动建设将包括市和县(市)区农村信息服务中心、乡镇(街道)电子信息馆(站)、“数字农村”和“数字农户”试点建设、“新型农民”的培养四方面。活动提出,到2006年底全市实现县(市)区百分百建成电子信息中心,28个试点村每个村至少建成“数字农户”10户以上。
今年初,玉林市农民致富“三电合一”信息服务网络已经正式启动。在“三电合一”建设中,玉林市将重点推广使用玉林电信“农家乐”电话语音系统,通过开设电话自动语音信箱和专家热线,为农户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一对一”远程解答服务。玉林市还将创办“农业信息互动频道点播电视频道”,在市和县(市)区电视台实行24小时滚动播放,向农民提供技术、市场、文化、务工、新闻政策等信息,建立互动平台。
教会农民“数字化生存”
尽管玉林市全部行政村已开通光纤通信,在全区率先实现村村通电话。但对于“信息化新农村”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农民必须学习“数字化生存”,通过创建“数字农户”,畅通涉农信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转化增值,提高农民收入,让宽带网络实实在在帮农民致富。
这次会议提出,今后,具备一定经济基础、有愿望开展数字信息服务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种养专业大户、农产品购销大户、运输大户、农资经营大户、村干部、党员中心户等将成为“数字农户”建设的主体。
通过“数字农户”的创建,使之能够比较熟练操作信息网络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使其家庭成员掌握1至2项农村适用技术,家庭人均收入明显提高;家庭成员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发展、遵纪守法、热心帮扶、民主和睦、诚信文明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户。
会上,玉州区城北街道高山村等一批行政村被授予“玉林市信息化示范村”、“玉林市信息化村”、“玉林市电话村”称号。(黄云 刘钦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