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江水绿如蓝。
一条从云贵高原五彩缤纷的彩带,飘呀,飘呀,当它飘落到浔郁大地时,已成为一条"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大江。贵港市,就是系在飘带上绚丽多彩的绣球,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地处桂林、北海、南宁、梧州的几何连线中心的贵港市,南梧公路、国道324线和209线贯穿市区,黎湛铁路和西江航道交汇于此,仅是西江黄金航道就有300多公里,是一座年吞吐千万吨的新兴的内河港口城市。
正是这样,1996年5月国务院总理为贵港建立地级市的题词是:"发挥区位优势,促进贵港发展"。
"区位优势",对于国家总理的题词,贵港人感到格外的亲切。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地域上的独特优势使贵港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广西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贵港,曾翻阅过秦砖汉瓦,这里曾是秦代桂林郡、汉代郁林郡;贵港,激荡过隋唐雄风,这里曾是隋代的郁林州、唐代的贵州,都是郡治州府的所在地。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当时的东吴太守陆绩,在贵港南江村修城挖井,为政清廉,任满后坐船经海道回故里,因实在没有可以运回家的东西,只好搬一块大石头压在船头,以抵抗海上风浪的颠簸。如今刻有"郁林石"的大石头,经明朝监御史樊祉、清代苏州知府陈鹏的推崇,成了封建统治历代官员顶礼膜拜的廉政形象教本。如今仍伫立在苏州况钟祠旁,闪耀着特有的光芒"廉石",印证了贵港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融合和相互促进的丰厚历史底蕴。
如同所有的文明发源地一样,沿江沿河都是文化发展的摇篮,贵港也不例外。这里有桂平西山、龙潭森林公园、白石洞天、北回归线公园、南山寺公园等自然风光秀美、独具人文魅力的景观;有120多处文物遗址。1976年在发掘的贵县罗泊湾一号墓中,分前、中、后墓室的西汉初期大型木槨墓,用每块7.6米的方形整块巨木砌成,这曾使当时的国家文物局长专程从北京赶来视察,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到现场拍摄实况。墓中出土的1000多件铜器、铁器、陶瓷、玉器、漆器、竹木丝麻和一些刻有"布山"字样的器具,实实在在地记录着贵港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文化。
文化的交流促进着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哺育和传承的民族精神,促进了本地区本民族的进步。贵港,正是在长期的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中吸纳聚合、吞吐扬弃后,推陈出新地孕育出一种大开大合的特有文化个性。从南汉的状元梁嵩、明朝的兵部尚书袁崇焕到太平天国的洪秀全、石达开等一大批历史人物,都可为"人杰地灵"的贵港人文传统和地域优势诠释。就如同当年的洪秀全在贵港的金田拜上帝教起义,能以一种外来的文化信仰来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应该说这与贵港人对文化的热情,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有很大的关系。
日出江花红胜火。
"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我们知道,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生存和发展的本质性力量。我们也清楚"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正是这样,建市开始,我们一直把文化建设提到事关中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把建设文化贵港列入城市的总体规划,确立了前瞻性的创建文化贵港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工作任务和具体措施,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2003年,市政府在全区率先设立文艺创作荷花奖,为文化贵港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漫步33000平方米的新世纪广场,你会看到20米高的汉白玉荷笔顶天立地,6.5米高的四座采莲女亭亭玉立,作为新城区的点缀,贵港人正努力把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和现代文化完美地结合。文化贵港,我们要做的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做到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基础上发展。看到新世纪广场的三十多组浮雕,你就能充分体现了文化贵港具有起步高、内容实的特点。
在城乡,362个业余文艺团体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乡村文化、旅游文化的文化建设主力军;在农村,61﹪的乡镇建有文化站、图书馆、广播电视室、电子信息馆等文化建设设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通电视工程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21层的广播电视大楼拔地而起,文化广场正准备完工;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大批公共文化设施都进行了精心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筹建。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人民奋进的号角"。贵港的广大文艺工作者为了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他们始终关注民生、贴近时代、扎根生活、热爱自然,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的相统一,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在2000年,我们就邀请到中国著名画家刘大为、闻立鹏等全国38名画家到贵港写生,《来自太平天国的报告》大型文化活动,将一个新建的贵港地级市200多幅美术作品送到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展出。建市以来,我们有《巴儿狗罐头》等400多件文艺作品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包括文学、美术、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戏剧、民间文艺、文艺理论、广播电影电视剧等各个艺术门类。
作为今天的贵港人,我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承载者、传播者,在继承和发扬方面,我们重视少数民族地区民间文化的发掘、收集和整理,从中汲取营养,并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样式的群众性民族民间文化和节庆活动。我们实施了精神支柱工程、民族文化工程、阵地建设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明创建工程、体制创新工程、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交流工程和人才培养工程。仅在新世纪广场,我们平均每年举办15次以上的大型示范性、导向性文化活动,"荷城之春""三月三对歌节""农民艺术节""军民歌咏大赛"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品牌文化节日。有理由相信,明天的"文化贵港"必将更加璀璨动人。 (梁少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