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米宽的主干道干干净净,两三层的新楼房拔地而起,外墙粉刷一新,绿树碧草成茵,各种公共设施一应俱全。一年前,记者途经这里,当时还是荒地一片。不到一年光景,人是物非,一座新村破土而出。这个村,便是象州县百丈乡平安新村。6月3日,记者就在该村感受到了深刻的变化。
“是党和政府给我们温暖的家”
百丈乡党委书记、乡长黄彩波告诉记者,2005年6月21日,百丈乡遭受百年不遇的外洪内涝,全乡道路中断、桥梁被毁、水利破坏,房屋倒塌585户2137间,1173人无家可归,16公顷水田沙化,54亩良田成了河床。
回忆那次洪灾当时的情景,85岁的老人覃彩红心有余悸。她说,沿河村庄受灾最重,稻田淹没了,猪牛鸡鸭被水冲走了,泥房全部倒塌了,除了身上穿的衣服,真是一无所有了。还有两个人被水冲走至今没找到尸体。
覃彩红说“发生那么大的灾情,原以为会流落街头去讨饭。没想到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向我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政府送来了粮食,没人饿肚子;全倒户分得了帐篷蚊帐毛巾被,没人露宿村头;好多单位捐来了棉被、衣物,没人受冻;救灾医疗小组多次来访,送医上门、消毒到点,没有发生疫情。”
洪灾发生一个多月后,政府动员石记、高山、那峨等8个不宜在原河床边重建住房的村屯群众进行异地迁移,85户425人通过置换土地,到现在所在地建新村。新村做到统一规划、分户建设,按照“五通”(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标准进行施工,并取名“平安新村”,期望村民从此不受洪涝之苦,生活平安幸福。新村去年7月26日动工,12月1日落成,仅4个月的时间,便在全县第一个建成了新村。覃彩红老人深情地说:“是党和政府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家啊!”
“住新村过好日子”
记者来到村民覃润相的家,但见家里干干净净,各种家用电器齐全,三层80平方米的主楼房及28.8平方米的后院很是气派。他由衷地感叹:“没想到,大灾之后,还能过上这样的日子。”
说起新村的好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夸个没完。
“以前住的村庄没有一条像样的路,现在10多米宽的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两旁还栽种了桂花树、铺上了草皮。”“以前所住村庄鸡鸭乱跑、牛粪遍地,两块木板架在粪坑上的厕所臭烘烘,如今家家建起了带有马桶的标准卫生间及沼气池,点灯不用油,煮饭不烧柴,卫生着呢!”
“以前所住村庄没人搞公共卫生,如今新村每天各户轮流值日,街道打扫得整整齐齐,任你赤脚走在路上都没有问题。”“先前所住的村庄根本没有公共场地,如今党和政府帮我们建起了科技文化活动中心、阅览室、篮球场、宣传栏、戏台、五保村……”
村民们说:“洪灾让我们倒退了三年,新村让我们前进了十年。如果没有政府的引导,为我们规划设计、为我们协调贷款、为我们联系建筑队伍、为我们提供每户5000元的建房补贴及2000元的奖励,就不会有现在的新村。”
“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
平安新村把灾民新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做法,受到了自治区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赞扬,连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都前来采访,前来参观的外地群众更是不计其数。
村党支书张志灵坦言,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平安村要做的事还很多,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去年全村种桑养蚕人均收入2540元,今年租地扩种到18公顷,全村年收入170万元不成问题。下一步是加强技术培训、扩建简易桑棚、搞好劳务输出、还清贷款、装修好房子,按社会主义新农村“五个标准”齐头奔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