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走进武宣县二塘镇樟村黄显贵家,周围的花草果木生机盎然,郁郁葱葱;宽敞的客厅窗明几净,电器齐全;厨房里的沼气炉呼呼地串出蓝色的火苗,勤劳的女主人正在忙乎着,一大篮粽子摆上了餐桌……
循环利用多生财
黄显贵告诉记者,他家种有5亩甘蔗,收入1万多元;冬季用甘蔗尾育肥牛,一年育12头,每头赚800来元;种有三亩多葡萄,每亩有4000多元。一年下来,除去成本开支,少说也有两三万元的收入。
樟村党支书罗付基透露,黄显贵家仅是樟村普通的一户。樟村17个村民小组564户2864人能有今天的好日子,主要得益于发展生态农业。此前,该村主要种甘蔗、水稻,往常甘蔗叶、甘蔗尾总是一把火烧而了之,既污染环境,又浪费资源,如今已用于育肥牛。
2003年,樟村党支部实施“党员带富工程”,组建了奶水牛、育肥牛联合体。联合体带领群众利用甘蔗尾喂牛,牛粪便用于沤沼气,沼气渣用来种蘑菇种水果,沼气水用来淋种葡萄。
村民们从这条生态链得到了实惠:利用甘蔗尾喂牛,既提高了甘蔗的综合利用率,又使牛群很快长膘,3个月即可出栏;牛粪便用来沤沼气,既干净了村子,又用来烧水做饭,年节约燃料费近千元;沼气渣用来种蘑菇种水果,个大味鲜得好价;沼气水用来淋种葡萄,色艳味美。该村年甘蔗产值720万元,养牛纯收56万元,建沼气节约燃料成本28万元,种植葡萄、龙眼、荔枝产值300万元,种植蘑菇纯收入80万元。
为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该村和糖厂、“新加坡刘氏姐妹”等龙头企业签订了购销协议,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做法,使村民们解了后顾之忧,如同吃了“定心丸”。
生态之路好处多
走生态农业之路,让樟村人富了起来。该村2004年人均收入3300多元,2005年达3500多元。
走生态农业之路,让樟村美了起来。柏油路修到了家门口,村道干干净净,楼房座座排排,户户种花养草。连村前连片的葡萄架,村后成规模的养殖联合体基地等,都成了途经游人参观的好去处。
走生态农业之路,让樟村人生产生活方式大为改变。全村90%的农户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有了电话、电视,全村有手机350部,“三马车”38台,拖拉机72辆,摩托车430多辆。腰上别个手机、出门下田骑摩托,早已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
走生态农业之路,使樟村人有钱办大事。除投资14万元修建了1公里多长的柏油路外,村里集资20万元,修建了两层楼的村“两委”办公楼,电脑、图书、教室样样齐全;还建起了武宣县乃至整个来宾市农村最漂亮的戏台、篮球场,组建了30多人的文艺宣传队,逢年过节唱戏赛山歌,农闲时节打球搞比赛,是常有的事。
走生态农业之路,使樟村闻名遐迩。自治区、来宾市、武宣县、二塘镇前来调研的领导一批又一批,外县参观者来了一拨又一拨,各种荣誉证书得了许多。
当了34年村干部,荣获过来宾市和武宣县劳动模范的罗付基支书,深有感触地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上面要有好政策,村里要有好班子,发展要有新路子。”他说,下一步,村里将进一步引进龙头企业,加大技术培训,扩大连片种植,增加规模养殖,在良性循环发展上做文章,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向生态文明小康式的新农村大步迈进。(唐广生 黄启武 杨振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