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初探


2006/7/4 10:19:46   来源: 左江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近年来,大新县开展了一场改变农村面貌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文明村创建活动,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

    一、主要措施和做法

    (一)围绕一个目标,明确创建方向。在全县农村广泛开展以整治生产生活环境为主要目标的小康文明村创建活动,确立了“两年试点、三年推广、逐步普及”的工作目标,即2004年至2005年,把1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2006年至2008年,用3年时间,把40%左右的行政村建成文明生态村;2009年以后,逐步把全县农村基本建成文明生态村。

    (二)健全“两项机制”,形成创建合力。为使创建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大新县突出抓好两项机制:一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转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相结合,建立目标责任制;二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统筹农村工作相结合,形成联动机制,有力地提高了全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水平。

    (三)实行“三类推进”,创新建设模式。大新县把全县划分为三大板块,即经济比较发达的村庄为第一板块,创建小康型文明村;经济相对较好的村庄为第二板块,创建宽裕型文明村;经济相对落后的村庄为第三板块,创建生态型文明村。我们又从不同板块中选择经济和基础条件等各方面相对较好的村庄作为县、乡镇级示范点,加以培育、推广。

    (四)围绕“四个突出”,加快创建步伐。“四个突出”一是突出典型带动,二是突出环境建设,三是突出设施建设,四是突出庭院经济。

    (五)抓好“五个环节”,夯实创建基础。一是以人为本,促进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着力培育新农民。二是培植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科学规划,因村制宜,循序渐进推动小康新村建设。四是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农村配套设施。创建小康文明村,资金投入是关键。五是加强管理,移风易俗,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二、创建小康文明村的主要成效

    大新县小康文明新村建设仅仅只有几年时间,但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整合了农村有限资源。通过编制新村建设整体规划,对小康住宅、村社道路、供水管网、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将相关的国家、自治区、市下达的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到新村实施。县财政、乡镇、县直部门也以资金、物资等形式支持新村建设,按规划标准进行一次性配套建设,既提高了设施的利用率,又避免了重复建设,有效整合了农村资源。去年组织实施的25个文明新村整合了3大类、17项建设项目,整合资金额达1077万元。

    2、改变了农村落后面貌。过去,由于缺乏规划指导,集镇多数沿公路“长蛇布阵”,村庄多数“天女散花”,民房多数“横七竖八”。规划建设后,通过将相关项目集中到新村实施,产生了聚合效应,凸现了建设效果,全县23%的农户住进了高标准的小康住宅。村庄变杂乱无章为井然有序,民居整齐划一,道路四通八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居住环境实行了亮化、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大为改观,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与城镇居民区小区相差无几,与周边自然村落对比鲜明。

    3、提升了农民的整体素质。人能改变环境,环境也能改变人。在生态文明新村,村民集体荣誉感逐步增强,精神境界不断提高,村风民风明显好转。昔日为宅基地等而计较纷争的不见了,邻里关系融洽了,以强帮弱、以富济贫的传统美德得以秉承,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人际关系自觉形成;往日“看风水”、搞迷信的不见了,村民在文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中陶冶了情操,振奋了精神。如今的榄圩乡上吉村等新村已成为全县乃至全市闻名遐迩的小康村、文明村。

    4、促进了收入的快速增长。新村建设激发了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干劲,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高效农业和庭院经济,形成了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村级产业发展格局。集体经济实力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健全,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同时带来土地使用权流转,推进了土地适应规模经营。2005年文明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达2950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483元。

    5、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指导并参与新村规划和建设。出主意、想办法,为农民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农民群众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中,切实感受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广大党员干部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的威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中共大新县委组织部 农海仁 许建松)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