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广西玉林打造中小企业名城


2006/7/5 9:00:57   来源:中国政府创新案例(2006)
【字体:  】【颜色: 绿 】 

 背景

中小企业是城市经济活力的一大主要因素。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优化城市产业结构,越来越受到各地政府的重视。一些地方如上海市,早在2004年4月份就推出了扶植“微小企业”的一揽子计划,而在浙江、江苏等省份,也已于2004年先后启动了中小企业成长计划,以培育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为目标,提升地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一是资金瓶颈。由于贷款抵押、评估等要求较高、手续繁琐,企业融资十分困难,资金问题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颈瓶。二是政策瓶颈。很多地方政府还是习惯于“抓大”,忽视了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服务和扶持,使中小企业举步维艰。三是品牌瓶颈。许多地方虽然涌现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但是众多中小企业知名度不高,品牌意识不强仍表现得十分明显。四是技术瓶颈。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像大企业一样建立庞大的科研队伍、信息平台,因而长期缺乏技术引进与升级改造,始终处于市场的边缘,随时有被淘汰的危险。

近年来,广西玉林市利用其地处西部开发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前沿地带的区位优势,抢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等国际国内区域合作的历史机遇,整合各种资源,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力促中小企业形成大产业、大经济,使全市中小企业异军突起,呈现出加快发展的势头。据玉林市一项最新统计,全市的中小企业达1.38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8%以上。另外,还有近10万户个体工商户。这表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玉林经济的主体,玉林市已经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小企业之城。2005年,包括《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等国内著名报刊,对玉林市如何打造中小企业名城进行了报道,玉林经验很值得其他城市借鉴。

案例

地处广西和广东结合部的玉林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玉林有“广西的温州”之称。改革开放初期,这里是广西商品经济最为活跃、发达,市场最繁荣的地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乡镇企业占广西半壁江山的玉林成了华南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然而,进入上世纪90年代,就在温州创造“温州模式”之时,因为“四不沿(不沿边、不沿海、不沿江、不沿线)”和“三无(无国家重要项目投资、无大宗矿产资源开发、无强大的经济支撑)”,玉林失去了很多发展先机,玉林市域经济一度持续低迷。

城市发展缓慢让玉林人感到了很大的危机。近年来,当地领导干部开始积极主动走出去,通过考察江浙一带中小企业的发展经验,引进江浙一带中小企业到玉林投资,开发旅游与会展经济,逐渐认识到,玉林过去的辉煌是源于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在玉林要重振雄风还要依靠中小企业的发展,现存的这批中小企业是玉林市最珍贵的财富,是将来玉林发展的希望所在,必须激活这批企业的内在动力。像玉林市这样的内地城市,企业最有竞争力的不是斑马,而是小狗。玉林市要“走出去”,最重要的不是造斑马、造大象,而是做小狗,即所谓发展中小企业的“小狗经济”。为此,玉林市决定把“小狗经济”作为发展的突破口,把培植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作为玉林发展战略来抓,全面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努力把玉林打造成中小企业名城,重振“岭南都会”的雄风。

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玉林市的核心战略是发展产业集群。玉林市认为,中小企业不仅数量上要增多,而且要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中小企业产业群,形成强大的辐射力。为此,玉林市委、市政府结束了过去“漫天撒网”的发展方式,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即:以“玉柴”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业、以“三环”陶瓷和“海螺”水泥为龙头的水泥陶瓷产业、以玉林制药为龙头的健康产业和以福绵“世界裤子之都”为支撑的服装皮革产业。另外,以嘉裕电子为龙头的第五大产业集群也正在形成中。

与此同时,近年来,玉林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优势企业,使一批龙头企业的产业集聚作用明显增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玉柴机器。玉林市委、市政府以玉柴为龙头打造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使以玉柴为依托的产业链不断壮大,2004年,玉柴集团的主营收入超过了100亿元,以玉柴为龙头的机械企业已经发展到170家。玉柴成为招商引资、壮大本地中小企业的“动力之源”。

集群化发展引来大批配套企业,加速了产业链的壮大,反过来又促进集群化发展,使玉林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2004年,玉林市接纳与强势企业有关的配套项目89个,使合同外资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分别增长158%和30.6%。2004年,玉林四大产业工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超过80%。

按照玉林市的设想,要把玉林打造成为中小企业名城,未来玉林市要具备三大功能:一是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为中小企业寻找商机和开展合作提供机制;二是搭建服务平台,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为东部产业转移搭建承接平台。为此,近年来,玉林市通过构建工业大会战、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中国·玉林)及“玉贵走廊”四大平台,吸纳和“孵化”了大批中小企业,为玉林打造中小企业名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构建工业大会战方面,玉林市以构建一批组团式、园区式、生态式、配套式的新型工业园区为主要内容,2004年以来,先后在“玉贵走廊”沿线建成玉林市经济开发区、北流市民安陶瓷工业园区、容县侨乡经济开发区等一批设施配套完善、投资环境良好的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成为玉林市中小企业实现二次创业的重要平台。

在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中,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综合运用规划、项目、市场三个手段,多方筹集资金,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新区建设与工业集中区建设结合起来,以新区建设带动旧城改造,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镇)二、三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成绩。

2004年,玉林市通过举办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会,不仅获得了一批经贸合作项目,而且树立了玉林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形象,推动了玉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据统计,玉林市借助“玉博会”这个平台,2004年经济增长15.2%,同比提高了6.9个百分点,创“九五”以来最高的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创历史最好水平。

凭借广西自治区党委、自治区政府提出建设“玉贵走廊”的机遇,玉林市近年来已在这一走廊玉林段沿线上实施了工业项目483个,建成项目214个,完成投资32.24亿元,“玉贵走廊”已成为玉林市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的一条产业黄金带。

[案例分析]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是最好的投资环境

在城市经济较量中,大企业代表城市的实力,中小企业代表城市的活力。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市,要拥有一定的品牌企业,更要拥有大量的中小企业。但是,一个城市是否称得上“中小企业名城”,不是看它中小企业数量,而是看它形成了多少产业群,产业链是否稳固,有多少知名品牌,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力有多大等。只有这样,城市经济发展才能形成“众星捧月”的好态势。玉林市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的发展事实就很能说明这一点。

从玉林案例来看,结束过去“漫天撒网”的发展方式,重点打造“四大产业集群”是其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从市情上看,传统的玉林人不乏温州人的经营头脑,城市资源也与温州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温州在改革开放后之所以迅速崛起,就是在发展初期鼓励了民间资本的大胆创业,在二次创业中及时引导企业走向了品牌化经营之路。玉林市曾经错失了改革开放之初的发展良机,但此次及时总结经验,利用其紧邻“珠三角”,西接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特殊优势,以构建机械制造产业、水泥陶瓷产业、健康产业和服装皮革产业四大集群为中心,出台一系列措施鼓励发展民营经济,扶持优势企业,使城市不仅在短时间内增加了大量中小企业,而且形成了众多的中小企业产业群,从过去“满天星星,不见月亮的时代”,发展到中小企业群芳争艳局面。玉林经验很值得内地城市借鉴。

产业集群是最好的投资环境,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是最好的投资环境。但应当看到,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绝非一日之功。玉林市的发展,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与国内一些城市、尤其是浙江广东等地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因此,还必须在制度创新上下功夫,在投入力度上下功夫,积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等发展战略。政府扶助中小企业的发展,应将切入点放在平台建设上,通过从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技能、提高企业家素质和信息等方面的政策推动,逐步将中小企业推向市场,推向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从“扎堆”中脱颖而出,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城市价值。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