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县龙茗镇在实施“书记工程”项目中,以人为本,民生优先,重点打造文化生态精品工程,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龙茗镇“书记工程”总投资2349.6万元,共建设18个项目,涉及水利、交通、文体等领域,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升城镇品位。
造品牌让城镇“富”起来
结合市、县的交通网络建设实施“书记工程”项目建设。天等县抢抓崇左至靖西高速公路天等路段、天等至龙茗至福新连接出口二级路、德保至大新二级路的建设机遇,建设龙茗至天等、龙茗至福新、龙茗至小山二级路,初步形成了以龙茗镇为中心,构建天等与崇左、百色、南宁以及周边县的交通枢纽,加快交通旅游服务业发展,将龙茗打造成为南崇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产业带上生态养生、文化休闲的重要驿站。
同时,龙茗镇依托便捷的交通枢纽,发挥“金三角”优势,以实现有排水、有公厕、有市场、有垃圾池、有文化广场和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净化为重点,重点建设文化广场和综合市场、整治龙江河,以及街区绿化项目、道路排水、一品尊府房地产等项目,初步建立了以天等指天椒为主打品牌的大西南农副产品贸易集散中心,打造桂西南物流贸易中心,农贸经济日渐繁荣。
文化元素让百姓“乐”起来
龙茗镇在实施“书记工程”项目中,融入已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壮族指天椒加工技艺、壮族霜降歌圩节、壮族打榔舞、壮族拜囊海舞等历史文化资源,对龙茗县民主政府及国共谈判会议旧址、龙茗县农民起义军成立旧址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左右江革命红色遗址进行修缮,对徐霞客到访过的飘岩山、充满佛教神秘色彩的八仙山、宋朝建的千年古桥和明朝建的观音庙遗址等景点进行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家园”,规划发展
文化旅游产业。
根据龙茗镇历史文化悠久的实际,“书记工程”投资250万元建成占地15亩的镇文化广场,以此为平台组织开展“龙侗”节、“三月三”歌节等传统民间文化节庆活动,挖掘和传承“打榔舞”等民俗文化,借助赵如锋、赵传等名人名气,拢聚文艺英才,成立了古棣民间乐队,创设独特的文化项目,打造民俗文化品牌,激活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
护生态让龙茗“靓”起来
龙茗镇建管并重,以“绿、净、畅、亮、美”为目标,成立了保洁队,编制了城镇总体规划,实行门前“三包五禁”:包秩序、包绿化、包卫生,禁止乱扔倒、禁止乱写画、禁止乱停放、禁止乱挖砍、禁止乱搭建,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该镇还加强道路及供排水设施和垃圾堆放点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村民活动场所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效解决了“脏、乱、差、散”问题。(王海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