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洞乡欧洞街,村民莫增汉有了新职位——卫生保洁员;
在北更乡那歪屯,村民莫吉林有了新身份——垃圾运输员;
在红渡镇板客屯,村民韦建君有了新头衔——卫生监督员。
三人的多重身份,源自于忻城县实施“美丽忻城·清洁乡村”活动后带来的变化。
日前,笔者漫步广袤的农村,常听到村民们溢满幸福的话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告诉笔者:“家园整洁了,河道干净了,田园清洁了,我们的心情更舒畅了。”
从5月上旬开始,县委书记谢大研等四家班子领导带领全县1000余名干部职工,分赴130个行政村(社区)、1000多个自然屯开展“美丽忻城·清洁乡村”大行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该县领导在“清洁乡村”推进会上对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为加快推进清洁工程建设,由县领导带队,推行分片包干责任制,负责指导乡镇开展“清洁乡村”活动。同时全县成立124个工作分队,深入村屯动员群众齐心整治环境、共建美好家园。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忻城县委、县政府成功创建“美丽忻城”的关键所在。为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该县工作队利用“5+2”“白+黑”等工作模式,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进村入户向群众宣传清洁工程的重要性,动员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清洁乡村”活动。城关镇下才屯有条河流绕村而过,垃圾到处飘浮,平时大家都不太理。今年5月6日,谢大研在参加下才屯大扫除时发现了这条“浑”河,立马拿起工具下到河边打捞水面漂浮物。看到谢书记带头清理河道,村民们也纷纷拿起工具加入劳动行列,掀起了“清洁水源”的热潮。
河道清澈见底,陈年垃圾被搬走,巷道也整洁干净了……忻城县1000多个自然屯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清洁乡村’活动让我们村变美了,大家心情也更舒畅了。我们要把这个活动常态化,让村庄保持洁净美。”下才屯村民莫好学感慨地说。
村民的想法道出了县委和县政府的行动目标。“不扫地就‘扫人’!”这是县领导在“清洁乡村”推进会上多次强调。为使“美丽忻城·清洁乡村”活动纵深开展,该县重点实施党建品牌、乡村净化、乡村美化、乡村绿化、乡村亮化、产业培育“六大工程”,努力实现清洁环境、美化家园、培育新风、造福群众“四个目标”。目前,该县工作队进村帮助
联系村屯建立健全符合屯情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落实保洁员、制定保员工作职责,引导群众共同遵守,实现村民自治;建立农村卫生保洁管理长效机制,以试点先行、全面铺开的方式,扎实开展好“清洁乡村”活动。
在县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该县整合项目资金,安排清洁资金1600余万元,专项用于“美丽忻城·清洁乡村”活动建设。目前,该县已向各乡镇配发可移动钩臂车14辆,可移动垃圾箱276个,固定垃圾桶414个,可移动垃圾桶1185个,人力垃圾收集车227辆;累计完成生活垃圾清理2万余吨,清理乡镇村庄不规范牌匾广告361处,清捡田园垃圾25吨,制止养蚕户将病死蚕体乱丢入河道共30多起;完成20个行政村的农村生活污水集中整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