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河池农村9万多危房户喜迁新居



占全市农村危房总量的三分之一,余下18多万户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按下达指标实施
2013/6/28 10:19:55   来源:河池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曾几何时,“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是河池农村很多危房住户群众酸楚生活的真实写照。告别危房,入住“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新居,成了危房户们日思夜想的憧憬和渴盼。
  
  从2009年起,我市大规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这项惠民之举,一下子点燃了企盼改善居住条件的危房户热情。截至2012年底,在政府的扶持下,全市已有9万多户危房户喜迁新居。
  
  “原来住在危房里,风雨飘摇……现在的房子,屋里贴瓷砖,屋外铺水泥,宽大又亮堂……”作为我市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凤山县凤城镇拉仁村村民谢光豪深有感触地说道。
  
  而眼下,农村危房改造这趟“列车”仍在行进着,它将惠及更多危房户。
  
  克难攻坚——
  
  打赢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
  
  自中央、自治区部署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以来,河池各级党委、政府部门就把这项工程当做民生之本来抓,当成惠及千家万户、恩泽子孙的一件头等大事全力推进,坚决要打赢这场农村危房改造之战。
  
  将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纳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强化措施,以“三个到位”全速推进改造工程建设。市、县、乡镇三级目标责任落实到位,形成了“政府高位推动、部门合力攻坚、干部积极响应、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对工作不到位,没有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进行严格问责;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落实到位,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地开展。
  
  注重对象审核,实行“最贫穷、最危险、最积极”优先原则,确保分配公平。按照农户自主申请、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审批、市级核验备案的工作要求,严格对象审核,规范公示制度,做到补助政策公开、申请审批程序公开、审批结果公开、监督电话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实现阳光操作,确保惠民安居政策落到实处。
  
  强化资金管理,确保安全运行。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努力克服可用财力少、资金紧张的困难,采取“向上争取一点、地方配套一点、农户自筹一点”的办法,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在资金管理上,市、县两级均设立了“农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专户,对财政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封闭运行、统一使用,做到了专款专用,确保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改造对象手中。
  
  从严监管,确保质量安全。我市采取专业技术骨干指导监管与提升村镇工匠技能两结合的办法,促使我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质量水平不断提高。多年来,全市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无一例死亡和重大工程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同时,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多措并举,推进项目建设。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9万多户,超额完成自治区下达的任务。通过实施农村危房改造项目,我市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有效促进我市城乡新貌新风工程建设,推动了我市的新农村建设。
  
  亮点纷呈——
  
  新农村建设处处现美景
  
  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我市在规划设计上抓特色,不断挖掘和提炼民族文化特色、地域环境特色和地方民居特色;在改造效果上,认真按照确定的规划设计方案组织实施,确保改造实效,充分彰显地方特色;在改造模式上,创造性地与“五大工程”有机结合,拓展改造内涵,丰富改造内容,延伸改造层面,不断探索农村危房改造新路子,使农村危房改造成为我市新农村住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大化瑶族自治县根据“集中迁建、产业结合”模式,整体搬迁了农户分散、土地紧缺、交通不便的七百弄乡弄腾村弄歪屯13户茅草树皮房改造户,并整合投入239.85万元,在完成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同步建设了水、电、路、绿化等配套基础设施,并立足当地特色旅游产业兴建了一批产业基础设施,精心实施了富有当地民族文化特色的景观改造,将弄歪屯打造成该县整屯推进消除农村茅草树皮房攻坚战和旅游开发、城乡风貌改造结合的示范点。
  
  凤山县根据“整屯统一,配套同步”模式,以打造新农村建设为标杆,整合2784万元资金,对猛干村罗林弯至上下小峒等8个屯共348户实行集中投入,把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屯配套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都安瑶族自治县则以“就地改造、连片实施”的模式,在农户自愿原则下,在下坳镇隆麻村垅干队组织集中10户农村危房连户建房,统一规划、统一平整地基,有效地改善了村庄环境。
  
  “以前,住上楼房是一家几代人的愿望,如果不是政府的关怀,哪来这么好的房子?”谈起乡村面貌的变化,谢光豪感叹道。
  
  百姓受益——
  
  安居乐业梦圆谋大发展
  
  针对危房户绝大部分经济拮据,甚至是一贫如洗的实际,在实施农村危房改造过程中,我市以县(市、区)为单位,创新结对共建方式,建立了“党政领导包乡、单位部门包村、机关干部包户、改造群众跟进、乡亲近邻互助”的结对共建新机制,及时解决改造中存在的“用地落实难、资金筹措难、工匠紧缺难、设备采购难、建材运输难”等难题,激活干群以投工投劳、捐款帮扶等方式,掀起了村民大协作、大换工、大会战热潮,力保完成改造任务。
  
  同时,各级部门还突出绿化、道路、饮水、水利、卫生等民生项目的实施,推动公共服务和公用设施向乡村延伸,使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让群众得到切身实惠。
  
  东兰县隘洞镇六通村纳岁屯有28户126人。2009年以前,除了4户已建砖混结构房屋外,其他24户全部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土坯房,经过几十年的风吹雨淋,一些住房已变成摇摇欲坠的一级危房。2009年国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现如今,该屯每家每户都住上了砖混结构的稳固住房,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改造前,纳岁屯就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村庄。受环境制约,村民发家致富的劲头严重受挫。”受访村民表示,实施危房改造后,村民也能过上“城市”一般的生活,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发展生产,爱护、享受现在新农村生活的激情。
  
  安居才能乐业。随着危房改造这一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民心工程”深入实施,河池将有更多贫困群众实现“安居梦”,河池老区广大农村将更美,发展更蓬勃。(张锐锐)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