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共和乡弄乐村党支部书记梁永甫、水力村党支部书记陆树勇,带领群众大面积种植剑麻2970亩,聘请养殖专家举办10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人员400多人次,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不遗余力等等。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全县共培养和树立这样的党员致富带头人506人,拧紧了党员、致富带头人和群众共同富裕的链条。这主要得益于近年来该县在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中,注重把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与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来,选好载体,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据统计,2005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5.3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0元;今年1至5月,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15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5元,同比增长20.5%。
坚持因村制宜,扩大种养规模,走“产业兴农”的道路。针对人多地少,水资源丰富但服务农业功能差,农民素质偏低,有9万大石山区瑶族和10万库区移民,县级财政十分困难的县情,大化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调整产业结构、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从单一的传统种养模式解放出来,因村制宜,采取“村党总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去年,该县注册了“七百弄”畜牧商标,完成了优质无公害食用玉米基地的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北景鱼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列为第五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为品牌发展和加工带动打好基础。目前,四大主导产业的开局良好,规划10万亩的中草药基地,完成示范种植2.1万亩;以高密度单性罗非鱼养殖、加工出口为主的库区渔业调整,发展网箱6200箱,拦网养鱼116处5.3万亩;规划15万亩的剑麻产业,完成种植2.1万亩;规划5万亩的种桑养蚕产业,今年已完成种植7000亩,为今后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全县共建立党员示范户364户、党员中心户951个;建立“支部+协会”经济组织和“党群致富联合体”85个,参与党员661人、农户7537户,带动群众人数37274人。2005年参与联合体的党员和群众人均年增收660余元。
在区位优势明显的村,扩大商贸经营,走“商业活农”的道路。注重依托各村区位优势,采取有效措施抓好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化镇古感村党支部利用本村沿公路、近南宁、交通发达的优势,积极引导农户大搞运输、农产品流通行业。目前,该村搞运输行业的家庭共有14户,其中有4部长途客车跑广东的深圳、东莞等特区的专线,年收入达10万元以上,运输业成为该村的主要产业。在运输业的带动下,更多的经济能人搞起了农副产品流通,全村长期从事流通生意有238人。古感村的发展,也带动了周边村屯的经济发展,拓宽了农民致富的路子。据统计,2005年底,全县共发展个体工商户达到5374户,从业人员达9781人,总注册资金5788.56万元。
依托林业项目,大力发展以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林业建设,走“生态育农”之路。先后实施了生态脱贫项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程、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工程、封山育林项目、生态能源建设项目等,特别是抓好大石山区生态综合治理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有效地推进全县生态建设。截止2005年底,全县有林地面积6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3%,修建沼气池10600座,沼气池入户率达18%。目前全县正围绕建成10万亩以上的以速生桉为主的纸浆林生产基地的目标,已完成种植速生桉4.5万亩。
在外出门路宽广的村,壮大劳务经济,走“务工富农”的道路。近年来,针对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构建技能培训平台,创新转移平台,建立健全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在全县16个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156个村委(社区)配备劳务输出协管员,在全县所有的自然屯都明确了劳动保障协管员,形成了办事处、县、乡、村(社区)、屯五级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同时建立外出务工临时党支部,发挥“传、帮、带”作用,组织转移劳务,形成了“输出一人,带动一村”、“输出一村,带动全乡”的格局。目前全县年累计转移就业7万人左右,劳务经济收入2.5亿元左右,全县农民人均劳务纯收入约560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1%。(韦秀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