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来平乐县张家镇燕水村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原来,本报8月26日一版刊载的一篇报道《破解农村垃圾处理的三个难题——— 平乐县积极探索清洁乡村新模式》引起人们关注,新闻中写到“燕水村委主任李会常与几个村民共同设计制造的垃圾焚烧炉投入使用”,该炉点火方便,无需柴油助燃,能将生活垃圾完全燃烧,很适合农村推广。众人亲临燕水村看的不是别的,正是村中的新式垃圾焚烧炉。
燕水村垃圾焚烧炉着实神奇
垃圾处理问题是当前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普遍问题,在一些地方由于没有专门的垃圾处理站,缺少垃圾填埋场,在政府财政经费又相当紧缺的情况下,要解决垃圾的处理、清运、填埋等一系列难题,并非易事,以至于出现“垃圾围村”现象。
9月3日,记者在燕水村垃圾焚烧炉前看到,经过一个月的使用,这个日可处理生活垃圾达2吨以上的焚烧炉正在燃烧着,炉门口空地上堆放着一小堆灰。焚烧炉占地面积不足10平方米,直径约2米,高约6米,呈圆锥状,烟囱正冒着白烟。李会常介绍说,焚烧炉是8月2日首次点火的。点火前,他在炉内放了几把稻草作助燃材料,当天村民把1吨多生活垃圾倒入炉中,仅用了6个小时便全部化为灰烬。此后,由于垃圾供应不上,这个焚烧炉只能隔2天点一次火,这一个月下来,焚烧炉已焚烧各种生活垃圾20多吨,而所产生的灰烬总共不足0.5吨。
焚烧生活垃圾难度最大的是西瓜皮、尿不湿、烂菜叶等湿度大、不易燃烧的生活废弃物。在焚烧炉旁,李会常用一根小木棍拨动清理出来的灰烬说,西瓜皮被烧得变成了黑色的炭状物,尿不湿则被烧成了洁白的灰块,连金属纸包装袋也被烧成了“灰烬”。由于难燃物具有湿度大等诸多原因,其燃烧时间相对其他易燃物品要久得多,变成灰烬后,其外形还在,所以,内行人从出炉的灰烬中仍能把这些垃圾物分辨出来。
看着正在冒烟的烟囱,李会常会意地笑了笑说,他所建造的垃圾焚烧炉具有造价低、使用寿命长(设计使用寿命30年)、燃烧垃圾完全的特点。这两个烟囱中,处于炉灶顶端正中的那个具有把灶内的二氧化碳、水气吸走的功能;另一个烟囱具有向灶内吸入新鲜空气的作用,使炉内垃圾实现有氧燃烧,所以整车的垃圾倒入炉内,无需再投入人力进行辅助处理。
集众家之长造出新型焚烧炉
据该镇党委书记苗继勇介绍,该镇有人口4.5万,按人均日产生垃圾0.5公斤计算,日产生垃圾20多吨。在“清洁城乡”活动中,为了破解全镇生活垃圾处理难题,今年7月,镇党委、政府提出在全镇行政村建10至15个日处理生活垃圾2吨以上的垃圾焚烧炉,并在全镇建立40至50个垃圾简易焚烧池。建造垃圾焚烧炉就这样在全镇展开了。
作为燕水村委会主任的李会常接受任务后,对建垃圾焚烧炉开始思考起来。此前,他曾参观过邻县的垃圾焚烧炉,发现这些垃圾焚烧炉最大的问题是无法直接燃烧湿度大的生活垃圾,需要将其晒干后才能入炉焚烧,这一处理方式不适应日常生活垃圾处理需要。为了研制出能完全燃烧生活垃圾的焚烧炉,他找来了村民蒙明和、翟壮旺等人共同商议,从农村土法建造瓦窑、石灰窑、炭窑得到启发:农村土法窑炉能把石头烧成灰,可把湿木烧成炭,关键在于窑炉的构造。经过对比研究,李会常等人认为,综合应用农村土法窑炉的制造方式,就能把一切生活垃圾完全焚烧。于是,他们迅速制定出造炉方案,得到镇党委、政府的一致认可。造炉资金约1万元,由镇政府承担。按照图纸,工程从7月18日开工,经过14天的努力,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2吨规模的焚烧炉终于完工。
燕水村垃圾焚烧炉成功了。于是,镇政府紧接着在燕水村委的马安村、下龙村开建两个垃圾焚烧炉。至记者采访时止,马安村垃圾焚烧炉已实现成功点火,下龙村的垃圾焚烧炉主体工程完工。下一步,按照镇政府的规划,全镇10个行政村都要建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达2吨的垃圾焚烧炉,同时在燕水村增建一座日处理垃圾达5吨的焚烧炉,以处理张家集镇居民生活垃圾。这样,全镇一次性投入12万元左右的垃圾焚烧炉建设资金就能完全破解困扰群众生活的垃圾难题。(陈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