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桂林有什么工厂?”
“有制药、纺织、橡胶、机械、电子等工厂,还有造纸厂、炼钢厂。”
“漓江污染成这个样子,还能‘甲天下’吗?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请你们好好考虑,不然的话,功不抵过啊!”
――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陪同外宾游桂林,在游览漓江的船上与当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委书记钟枫的一番对话。
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教诲,使桂林人对环境保护重要意义的认识更为深刻。“山清水秀就是政绩”、“有漓江才有桂林”。桂林市委、市政府忍痛割爱,先后果断地将原来被视为市财政“钱袋子”的造纸厂、二电厂、钢厂等70多家有污染的工厂和车间关闭或迁移;主动将70多个工业项目、60多个三产项目挡在环保门槛之外;4座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的建成,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75.5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美丽的漓江边上, 5万座沼气池建成……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生态环境”,使桂林的天又蓝了,漓江的水又清了。近年来,桂林获得“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先后摘取了两块“含金量”很高的牌匾――“第三届中华环境奖”和“国家环保模范城”。
桂林市委书记莫永清说:经济发展要始终立足在生态环境得到最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特别是桂林这样一个特殊的城市。盲目追求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会有一利之得,但到头来必然是“过大于功”,成为历史的罪人。
1998年,原桂林市与原桂林地区合并成立新的桂林市后,在中央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桂林坚持以保护和恢复原有自然景观为前提,开始了大规模城市主体改造,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环保工程。
桂林的榕湖、杉湖、归湖和木龙湖四大湖泊和桃花江、小东江,历史上曾相互贯通。后来,大量的违章建筑和任意排污弃废,不仅阻隔了沟通,还使湖内淤泥和各种垃圾与日俱增,湖面缩小。市里请来国内外20多位专家设计,实施了宏大的“两江四湖”重新贯通工程。先后清理了几个湖内20多万立方米淤泥和垃圾,引开沿湖117个排污口,湖边植树种花,开辟观光人行道;湖上仿造建起“赵州桥”、“玉带桥”等著名建筑。“两江四湖”工程使原来“死水一潭”的4个湖泊绿波荡漾,碧水回环。
肮脏破旧、设计不科学的厕所和上百条陈旧的小街小巷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源头”。桂林市从建设、管理入手,运用市场手段,一场“厕所革命”,数月间使全市建起了数十座国内城市一流的厕所,取代了昔日臭气熏天的旧厕所;“百条小街小巷”改造工程换来了8万多市民清洁明净的新环境,消除了城市环境卫生的“死角”。
桂林市还打破了以往环境卫生整治经费单一依靠财政拨款的框框,大胆采取市场运作的手段,动员全社会包括机关、企业、私营经济投资参与环境综合治理。近年来,桂林通过政府和社会各个渠道,为生态环境保护筹集到的资金高达30多亿元,办成了许多原来单靠财政拨款无法办到的事。
整洁的市容市貌、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城市形象,为桂林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近几年,桂林市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加快,外资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逐年上升。接待游客从2000年起便已突破1000万人次大关,去年达到11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近100万人次。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