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县那堪乡三科果园场见闻
8月上旬,连续不断的几场大雨,把宁明县广袤的大地清洗得碧绿碧绿的。8月11日,冒着潇潇洒洒的雨,我们到宁明县那堪乡三科果园场进行了采访。
从那堪乡政府出发,车子往北行驶约30分钟后,再从正在修建的崇左至上思二级公路拐进一条山间小道,又往前行驶3公里左右,便到了三科果园场。置身在群山的怀抱中,尽眼望去,看到的都是满山遍岭的红江橙。那果树一片连着一片,从山脚连到山腰,又从山腰连到山顶,就像一张硕大无比的绿地毯依着山势铺展开来,令人赏心悦目。
“噢,好大的果场啊!”记者不禁感叹。
“仅这一连片就有1万多亩,还有许多连片几百亩上千亩的呢。”答话的是那堪乡峙内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钟智德。
“那么大的果场要种多少年呀?”
“我们这个果场历史可悠久了。”这回说话的是那堪乡那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凌焕森。接着,钟智德和凌焕森你一言我一语,跟我们聊起了三科果园场的发展历史——
三科果园场在上个世纪70年代是那堪人民公社的集体牧场,当时牧场就开始种些扁柑、温州柑,由于种植技术不过关,种果没有什么收入。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初,那堪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久,便把三科牧场部分荒山承包给来自钦州市的三兄弟种果树。钦州市三兄弟引进了果树新品种——红江橙,同时也带来了种果新技术,并大获成功。几年之后,红江橙亩产便达3000公斤左右,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在钦州三兄弟承包种果的过程中,那堪乡的群众常常受雇去帮工,从中学到了一些种植红江橙的技术。于是,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起,那堪乡附近几个村的群众也开始种植红江橙。2000年以来,那堪乡群众大量种植红江橙,开始在山脚下种,再后来就种到山顶去了。至目前,那堪乡有上千户村民种果,其中峙内村450多户有80%农户种果,那钱村800多户有50%的农户种果。农户种果面积逐年扩大,现在三科果园场水果种植面积已达22000多亩,其中红江橙占80%以上,年产量约10000多吨,主要销往广东、福建、防城港等地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种红江橙经济效益较好,收果期较长。”随行的宁明县农业局局长杨品祥介绍说。红江橙属多年生果树种,如果管理得好,种植第3年就可挂果,挂果期可长达15年,老化以后就不再挂果。由于红江橙是橙皮柑心,水分多,渣少,口感好,属酸甜型水果,最适宜榨作果汁,因此销路一直很好。红江橙一般在每年的11月下旬上市。多年来,三科果园场的红江橙一般亩产3500公斤左右,最多的亩产可达5000公斤。由于规模大,果质优,三科果园场去年荣获自治区有关部门授予的“万亩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称号。
随着三科果园场的不断发展壮大,驮堪乡党委、政府结合实际,大力调整水果结构,引导果农提高水果种植科技含量,树立三科水果品牌。乡领导还引导果农成立了三科水果协会和三科果园场党支部,形成“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目前水果协会会员已发展到370多人。
谈到种植红江橙的收入,凌焕森笑咪咪地数着手指头:“前年3万多元,去年4万多元,今年应该不比去年少吧。”过了一会,他又补充说,“我这只是中等水平。”
听听这些介绍,望望那满山遍岭的果树,再看看近处那挂满枝头的已有小孩拳头般大的红江橙果,我们心里也是甜滋滋的。
是啊,三科果园场今年又将迎来一个丰收年,待到这满山的碧绿染成满山的金黄,那景致又该是何等迷人。(农志宏 吴能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