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南丹讯(记者韦焕良 通讯员景奉才)8月17日,南丹县的白裤瑶族李承军正在挥锄护理农田。他高兴地说:“今年稻谷可收2000多公斤,玉米1000多公斤,平时帮人打工挣到几千元,连家里养的牛、猪、鸡、鸭等家畜家禽,全年收入超过万元不成问题。”2001年,李承军从八圩瑶族乡利乐村举家迁到车河镇拉高屯,租种当地农民农田6亩,养牛、猪,生活红红火火。如今在南丹县像李承军过上好日子的白裤瑶群众数不胜数。
南丹县内居住着两万多白裤瑶胞,历来以吃苦耐劳著称。他们生活在千山万壑之中,用水困难,交通闭塞,大多数家庭半年或全年吃瓜菜稀饭过日。要过上好日子,必须走出山门。一部分人瞄准山外,洗脚上田务工经商;一部分人承包别人的耕地,或打短工挣钱。八圩瑶族乡关西村拉教屯的白裤瑶李保才瞄准白裤瑶需要大量的白布做衣服裤子,到外面批发白布、纱线回来,圩日上街摆买,空日走村串户叫卖,一年下来挣到3万多元。里湖瑶族乡白裤瑶胞黎明才,一家5口人于2002年到城关镇关上村租种田地25亩,年收粮食1万多公斤,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如今,全县已有3000多名白裤瑶胞举家迁到城关、车河、大厂等经济发达乡镇安家落户。
白裤瑶妇女善于刺绣和用手工缝制民族服装,但过去仅是自己穿戴。随着白裤瑶旅游热的升温,许多白裤瑶刺绣用品和服装成了游客们购买的产品。于是,她们瞄准这一商机,专门做起刺绣生意。八圩瑶族乡白裤瑶族女青年黎秀珍,把自己缝制的瑶裤、瑶裙、腰带等服饰,配上花草、铜鼓、牛角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再拿到桂林、南宁、柳州等城市出售,每年赚回5000多元,现在全县已有200多名妇女加入这一行列。瑶族女青年蓝美芳初中毕业后不甘贫困生活,她把姐妹们绣制的服饰买下后,再贩运到区内外大城市出售,年收入1万多元。
打铜鼓是南丹白裤瑶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娱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白裤瑶胞富了想斯文,他们组成了以铜鼓、牛角号、长号为乐器的白裤瑶铜鼓队,不仅在当地节假日演出,而且多次到南宁、北京、香港参加重大活动演出,今年6月应邀参加了北京“广西文化舟”活动演出。
2002年,里湖瑶族乡40个贫困户从大石里山区搬到交通便利的甘河建起旅游新村,有原始手工纺纱、织布,有打陀螺、鸟枪、铜鼓,有吃、住为一体的农家乐活动,已先后接待了10万余人。作者: 韦焕良 景奉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