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仅一项市政工程,政府投资1亿多元,就拉动民间资本数亿元。短短几年,玉林市围绕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充分挖掘民间资本,广泛依靠民间力量,走工业化、城镇化互动之路,以“四两拨千斤”之力,让昔日人们眼中的“农民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玉林真的火了。8月底,继深圳南城百货、南宁百货等5大公司之后,上海联华、国美电器等大公司、大集团签约玉林,与即将进驻的“人人乐”、“北京华联”等大品牌一起,共同抢滩玉林。一时间,玉林成为众多国内商业巨头争相进入的“商业宝地”,让玉林人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商贾云集之地所迸发的活力!玉林真的变了。变得洁净、美丽而充满魅力!这座原来被人戏称为“农民城”的城市,经过几年来全民的精心打造,已向“现代版”城市全面升级,千年古州已换新颜,一座现代化的中小企业名城呼之欲出,玉林人终可释怀!几年来,玉林人树立经营城市的思想,围绕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从创新投入机制、构建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市域经济着手,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把经营城市推向市场,吸纳民间资本,推动城市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欠发达地区经营城市的新路。
准确定位 政府鸣锣出新
老人回忆中的玉林:沿着城区主街道人民路两旁往里走20米就到了农村。“农民城”的印象伴随缓慢的城市建设,留给人们的市貌依然如昔。
一方面城市建设滞后,另一方面商贸却活跃非凡。地处两广结合部的玉林有着悠久的经商传统,更有“广西的温州”之称。然而,城市发展的缓慢成了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玉林人感到了危机。如何建设好城市,重振玉林“岭南都会”雄风,让城市经济发展得更快,让更多的老百姓得益?经过多次调研、讨论和集中民智,玉林市领导达成共识:不搞花架子,立足玉林的实际加快城市化步伐,使工业化、城镇化双管齐下,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从而提升城市的品味及竞争能力,增强玉林的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以带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玉林建设成为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于是,从2003年以来,玉林在城镇化建设工作中突出了“三个转变”:在发展思路上,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以做大做强做优玉林城区和北流市区为重点,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在建设重点上,由拉长线、铺摊子向配套网络和完善功能转变;在建设标准上,由粗放建设向出精品、上档次转变,建管并重,营造优美城市环境。
以道路建设为先导,从2003年开始,市委、市政府率先敲响建设玉林的锣鼓,以求响水活鱼来——吸引民间资本。重点实施包括城市道路、防洪等为内容的“135”工程建设,使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先后完成了南流江玉林城区河道一二期工程整治、人民路、城站路等一大批项目。
2004年,城市建设步伐大大加快,人民路等10条道路的改造使城市道路网络更加优化。去年春节全面完成总投入6000多万元、长7公里、宽40米的人民路,成为玉林市主要商业大道。
2005年,一场“爱我玉林,建我家园”的城市基础设施大会战全面拉开,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相得益彰,美家园商业广场、东门广场、燕赵商城等一批现代商贸城投入建设。城区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投资7900多万元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厂投入使用;目前广西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科技含量最高、投资1亿多元的玉林市体育馆于2004年10月1日落成,成为承接区内外重大文体赛事的重要场所。几年来,全市共完成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590项,累计完成建筑业产值110亿元。
如今,玉林城区以人民路为主轴,已形成品牌一条街,有阿迪达斯、耐克、欧时力、周大福、肯德基、麦当劳等国内外品牌店铺4000多家。而投资8000万元改造的骑楼街,成为城区人气汇聚的休闲旅游购物步行一条街。
抢抓机遇 “两化”和谐发展
城市环境好了,才能引进工业项目;工业项目发展了,才能促进环境的优化。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才能有效地保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
玉林市委书记高雄把二者的关系比作“鱼水关系”:工业项目是鱼,城建环境是水,和谐的工业化与城镇化这一“鱼水关系”是城市良性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城建环境,又为民间资本注入和发育提供了必要的配套条件。
在打造城市建设,改善城市环境的基础上,玉林抓住机遇,从市情出发,吸引大量的外资,迅速激活民间资本,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这一契机,主动承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辐射,在2004年、2005年连续两年成功举办“玉博会”,借助“玉博会”与玉贵走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工业大会战四大招商平台,吸引大批外商投资创业。打造泛北部湾中小企业名城,释放空间,激发玉林11万家中小企业民间资本的雄厚实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引来大批配套企业,加速了产业链的壮大,反之促进集群化发展,使玉林经济步入了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工业化、城镇化得到协调发展。
挖掘潜力 全民齐心创业
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玉林市委、市政府又清醒地认识到,必须加大城建的投入,以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城建资金严重不足是影响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因素,市委、市政府灵活地采取了“引凤筑巢,以凤引凤”的形式,以有限的资金作为“风向标”投入改善投资发展软环境,也极大地激活了民间资本。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企业出资、受益群众捐资参与城市建设;在开展主干道沿街建筑“填平补齐”、“穿衣戴帽”工作中实行优惠政策,对按期限和按规划要求进行补建的主干道沿街建筑免收有关报建费用,极大地调动了单位、群众的积极性,新建或装饰完成一大批沿街楼房,使城区主干道的市容环境在短期内实现了旧貌换新颜。
玉林的城市经营模式是为中小企业营造一个最佳的软环境和硬环境,“放水养鱼”,为经济发展赢得后劲与源泉。玉州区依托城市,牢固树立市区一体化共识,按照“市场融资、激活民资、招商引资”的原则,调动民间资本近16亿元投入城市改造建设。几年来,玉林改造了主干道近20条、小街小巷近200条,不仅使景观大大美化,同时也使沿街商铺迅速升值。对于素有经商传统、崇尚“一铺富三代”的玉林人来说,这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最大实惠。因此,玉林城市建设改造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配合。城市环境的改善,带动了周边地区和本地居民投资置业,促进了房地产业快速发展,服务业产值不断增加。
城市是政府最大的经营资本,这一理念在玉林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玉林市以市场运作方式加速城市建设,组建城市投资公司,充分利用融资平台,把城市作为资产来经营。如为市体育中心建设筹集资金、盘活大府园和体育场用地,预计筹资超1亿元。坚持以新区开发带动旧城改造,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房地产开发并举,市区建设与小城镇建设并重,整体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推进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解决了政府资金不足的难题,一系列项目建设带动了城市建设的大飞跃。
玉林市市长金湘军说,西部大开发、泛珠三角经济圈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三大机遇叠加,向东,是“9+2”;向西,是“10+1”;向南,就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加上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的建立,这些都是玉林经济提速的最大机遇。玉林要牢牢把握这些机遇,完善自己的布局思路,从融资、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管理技能、提高企业家素质和信息等方面进行政策推动,将中小企业推向市场,推向集群化发展的道路,使中小企业形成品牌效应,城市价值得到更大的提升。
现在,玉林正在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进程,在不远的将来,玉州区、福绵区、北流市将连成一体,城市规模更大、发展空间更广、竞争能力更强、城市首位度更高,中小企业将有更多的商机——玉林,依然是桂东南投资热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