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塑造新农村建设的坚强主体 北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2006/9/26 8:13:39   来源: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278个村就有125个建成了文化生态村。北流市先后被国家农业部和自治区列为全国、全区“生态家园建设示范县(市)”,民乐镇和鸭琅村荣获全国文明镇和全国文明村称号,罗政村成为了全国创建文明村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做任何事情,决定因素是人,新农村建设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农民素质的高低。北流市把培养新型农民这一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北流市市委书记庞标益这样说。

科技引领 增强农民创新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北流市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北流就成了“中国荔枝之乡”,广西第一个吨粮田县,第一个实现镇镇通硬化公路的县(市)。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北流农村普遍富裕。然而,如何进一步引发农民富而思进、不断创业的激情,帮助农民找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路子?北流市委、市政府的回答是科技引领,开拓农民致富的思路,增强农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有了科技项目,农民看到了发展的希望,参与的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北流市水产畜牧局局长郑德富高兴地说。去年9月,北流市争取到自治区科技厅下达的“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承担实施“奶水牛高效养殖技术集成应用示范”课题项目,政府财政拨出了15万元配套资金,建成存栏奶水牛300头的养殖示范场。同时引进晨光乳业公司对水牛奶进行加工,使养殖奶水牛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引起了全市22个镇的数千户农民积极参与奶水牛养殖。

民乐镇罗政村占地100亩的提子示范基地,是北流市近年引进的又一个科普项目,目前南玉等优良品种已获得了成功。

村支书钟耀荣介绍说,今年(第一年)亩产值约4000元,预计3年后年亩产值可达1.2万元,一次种植可收获80年。

这个项目不仅填补了桂东南优质高产提子种植的空白,还将带动周边村镇的农民发展提子种植,全市规划种植1.5万亩。

在北流,由政府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居民引进科技创新项目比比皆是,益富华罐头、思味特果汁、精通兽药等近百家农业龙头企业,佳鑫电子、莉安娜制衣、南达时装等数百家由东部地区转移过来的企业以及市区50多家经过技术更新的企业,让全市8万多农民成为“按时上下班,按月领工资”的“薪”型农民。而北流南部清湾镇高产香蕉连片开发,塘岸镇的淮山基地,隆盛镇的万亩荔枝基地,北流镇、民乐镇、山围镇的蘑菇二次发酵栽培基地等等,使北流农村洋溢着浓浓的科技创新气氛,喷发着醇醇的科技鲜花的芳香。

基地培训 授予农民致富本领

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核心内容。农民不但要有强烈的致富欲望,更要有过硬的致富本领。北流市抓住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市镇党校教学体制改革的契机,创出一个“基地培训”的新模式。

利用党校的优势和“基地”时间地点相对集中、传授技术针对性强的优势,组织劳动、人事、农业、土地、城建、交通、教育等部门相关人员,把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识传播给千家万户。

——以示范村(点)为基地,培养致富带头人,以干训农。北流市委市政府在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村和自治区“两规范”建设示范点的著名的文化生态村——罗政村,建立北流市村干部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和农村党员培训基地,分批次选派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到基地培训。到今年上半年,已举办8期村支书和村主任培训班,全市287个行政村的支书、主任全部轮训了一遍,大大提高了农村基层领导的执政水平和带头致富能力。

——以龙头企业为基地,直接面对农户,以企训农。该市选择和依靠一批技术较好且与农业直接相关的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的形式,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产品收购,使农村实用技术直接向农民大面积推广。以青山牧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奶水牛养殖基地、以桂生养殖场为龙头的肉鸡、鸡苗养殖基地,以及北流镇凉水井村、甘村和山围镇建立的蘑菇二次发酵大棚技术示范基地,使周围农民直接参与种养或参观学习,并迅速掌握各种先进的种养技术。

——以经济大户为基地,让能人亲身说教,以农训农。新丰镇水垌村黄荣在市科技人员的帮助下,努力钻研养殖技术,大力发展杂交猪养殖,建立有100多头二次、三次杂交猪良种母猪的种猪养殖场,成为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市政府以其养殖场为基地,组织周边的群众上门实地学习养猪技术,传授致富经验,并邀请他到其他养殖户家去调查指导,帮助解决肉猪生长遇到的问题,把种猪基地办成了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带动和帮助村里10多户农民也成了养猪大户,100多户农民成为了种猪基地的猪苗销售和科学养猪能手。据了解,像这样以传授农村养殖技术为主的教育培训基地,北流市就有50家之多。

“基地培训”模式在北流广大农村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到2006年8月,全市通过基地共培训农民18万人次。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南部以种植高产香蕉,中部以连片荔枝、辣椒为主,北部以养殖奶水牛、瘦肉型猪、种植龙眼、蘑菇、提子为主的农业产业链,形成规模经营,龙头带动,产业联动,公司销售的产业化格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继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85元,比上年增加300多元后,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012元,同比增长30.18%。

生态家园 提高农民文明素质

新圩镇梧村70岁高龄的农民致富能手黄恒荣投资150多万元,在该村革命根据地遗址上建立颖川山庄文化公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文化教育基地、“有文化、有理想、讲奉献”的新农民教育基地,曾引起众多媒体关注。

其实在北流,农村新鲜事还有很多。罗政村在村支书钟耀荣的带领下,建起了4个名副其实的农民公园,公园内有由舞台、灯光球场、诗画长廊、多媒体教室、电脑信息室等,形成功能齐备的农民素质教育基地,还铺设了18公里的村间水泥路,使全村12个村民小组连成一个农家大公园,成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

北流市大力开展农村生态家园建设,进行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民主管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五改六建十化”的生态工程,即:改水、改厕、改厨、改房、改路,建农民公园、文化广场、宣传文化中心、电子信息馆、图书馆、农家书房,实现房屋楼房化、用水自动化、户间路硬化、电视闭路化、厨房沼气化、经济产业化、家具现代化、庭院生态化、生活科学化、言行礼貌化。目前全市建成沼气池9.5万座,278个行政村村村通四级路,近万家农民建起了农家书房,95%的农户用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改建卫生厕所17.9万座。同时,有文化生态家园示范户1.07万户,文化生态村125个,建起了农民公园39个,文化广场63个,村级宣传文化中心7个,镇村电子信息馆(室)48个、镇村图书馆(室)135个。

通过生态家园建设,北流市全面推进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成立科普协会、爱国主义教育协会、诗画创作协会、体育竞赛队、民间剧团、狮龙队、平安创建组织、农民致富扶助组织、读书组织等等。利用这些组织,开展健康活动,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级文明村167个,其中,有18个村成为自治区级文明村。

新农村塑造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今日的北流农村,处处生机勃勃,一派祥和。通讯员 张光福 罗平 顾志辉 李国伟 实习生 杨璐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