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县府城镇德灵村七党屯村民男女老少都喜爱文体活动,但因为缺少文化娱乐场地,文化生活非常贫乏。村民盼望建立文化站、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借着新农村建设东风,村民们自发的组织起来筹建篮球场和戏台。村民们老老少少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踊跃投工投劳平整文化娱乐场地。积极性高涨,一天之内筹集到了一万多元资金,一些村民更是自愿让出的自家的土地。七党屯的村民不等不靠自发筹集资金,踊跃投工投劳,修建村屯文化娱乐场所,成为武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美谈,也是武鸣县实施“663”新农村建设文化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为建设具有壮族人文特色的首府南宁副中心城市打下基础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武鸣县先后修建16个镇宣传文化站、300多个乡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城乡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该县今年开始实施“663”新农村建设文化工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663”新农村建设文化工程具体包括举办好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圩、新创民歌大赛等6大盛会;在全县各镇建立健全100支业余文艺队、100家文体中心户,每年举办100场文艺演出、100场电影晚会、100场篮球比赛、100场棋牌艺比赛;全县各村委(社区)每个季度组织1场文艺演出、举办1场电影晚会、开展1场篮球比赛。为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这个工程的顺利进行,该县积极组织人员挖掘和整理歌、舞、戏、民俗传统文化,挖掘、培养文艺创作、表演人才;贯穿“土、俗、特”思路,突出项目独特魅力,力争做到“土得精粹,俗得亮丽,独一无二”;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镇财政把农村文体活动经费纳入预算;动员社会力量投资文化活动,将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列入年度“双文明”建设目标和岗位责任制,年终进行考核验收。 由于政府支持、措施得当,“663”工程进展顺利,成绩斐然。特别是今年成功举办“三月三”歌圩、新创民歌大赛等一系列文体活动,成功打造了许多文化品牌,一批文艺精品荣获全国性比赛大奖,扬名国内外。最近,受中央电视台、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邀请,武鸣县尼达妮合唱团19人携《壮家五色饭》原生态情歌赴京,参加10月9日至15日举行的《CCTV—2006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盛典》,展示壮民族民间歌舞文化。 “三月赶歌圩,九月看大赛”,这是武鸣县构建文化武鸣的一条“红线”,这条“红线”把全县文化建设工作串联了起来。 歌圩,是武鸣壮族人民最有特点的一种文化形式,其中最为热闹的是“三月三”歌圩,“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贸易”,已成为壮乡的民族文化盛会,是武鸣县重点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至今已举办了21届。今年“三月三”歌圩以赶歌圩、对山歌、品美食、喝啤酒、驾新车、游武鸣为主题,推出《山歌飞扬》开幕式文艺演出、《壮乡欢歌》文艺晚会、“千人竹杠阵”、“蓝衣壮尼达妮无伴奏合唱”、第六届广西农业科技大集等多个特色项目。歌圩期间还举办了2005—2006榨季全区淀粉酒精订货会、春季商品展销交易会、投资项目推介会、壮乡小食街等展会,广州华达石化有限公司等110多家国内外企业、单位代表与武鸣县签约项目共29个,其中投资项目13个,投资总额达2.95亿元人民币;贸易项目16个,贸易合同总成交额9192.6万元。 武鸣“三月三”歌圩气势恢弘,场面热烈。今年的歌圩吸引了众多中外嘉宾和10多万各族群众,达到了“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贸易”、提高武鸣形象的预期目的。 除打造“三月三”歌圩品牌外,武鸣县还着重打造“新创民歌演唱大赛”这一文化品牌,两大壮民族文化品牌遥相呼应,“这边唱来那边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文化基础。2003年9月,武鸣县首届新创民歌大赛举行。当年就征到300多首新歌(词),培养了一批青年歌手,还出了一张《壮乡欢歌》获奖歌曲专辑歌碟。这些歌曲、歌手和歌碟在次年的“三月三”歌圩中派上了用场,丰富了歌圩的内容。尝到新创民歌演唱大赛与“三月三”歌圩互动互补甜头的武鸣人,立即把九月新创民歌演唱大赛定为县文体活动一大盛会,像打造“三月三”歌圩品牌那样,把它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紧抓好,动员全民参与,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同时,动员县内外文艺工作者参与,借以提高大赛水平。今年武鸣县的新创民歌大赛,得到全县13个镇和县直13个系统的热烈响应,共创作出歌曲作品231首。而今,除了坚持面向农村搞好文化“三下乡”活动,武鸣县还加强对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指导,办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着重活跃并搞好农闲、节日、夜间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周周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群众文化活动格局,呈现出“这边唱来那边和”的景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