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覃塘区各级党委、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区145个村(居)已有107个建有活动场所,占总数的73.8%;目前有4个村正在动工建设,33个村落实建设选址并开始筹建工作。自治区拟于近日在该区东龙镇召开全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启动仪式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经验交流会。
前些年,覃塘区村级集体经济积累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级组织的活动场所建设欠债多。区委、区政府在调查研究中深深感到,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如果没有办公活动场所,就难以正常开展活动,更难以带领群众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于上述认识,区委、区政府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提出: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村级组织无办公活动场所的问题。为此,他们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这项工作,确保2007年上半年全部解决村级组织没有活动场所的问题。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作出精心部署,切实加强领导。2004年初,制订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实施方案,成立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工作,并确定区委分管副书记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直接责任人,村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建立了区委组织部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乡镇党委、村党组织抓落实的工作体系。去年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先进性教育整改内容,最近又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此同时,实行区领导挂点包村责任制。处级领导全部安排了村建联系点,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并把支持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年终考核区直部门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标,要求区直挂钩扶贫部门和农村工作队或出钱、或出物,全力支持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建设。
该区坚持实施分类指导。组织部、基层办、民政局等部门派出人员逐乡逐村对活动场所现状进行详细调查,对建筑面积、建成时间、建筑结构、村民及党员数量、经济情况、村民意愿等情况,详细记录在案。同时,着眼长远发展,搞好统筹规划,把握好“三条原则”,即在建设布局上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在建设功能上与为农民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相适应,在建设标准上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一致。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解决好新建和改扩建问题。
为了落实建设资金,该区采取“五个一点”的办法,即争取国家、自治区、市专项资金支持一点,区、乡镇财政安排一点,村党组织自筹一点,挂点联系单位赞助一点,社会各方筹措一点。据统计,到目前,全区共筹集资金425万元。同时坚持多措并举,落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四方面解决:一是在原址上建,二是在集体预留地上建,三是在村民主动出让的土地上建,四是在企业无偿出让的土地上建。区里还实施扶持政策,调动建设积极性。有关职能部门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做到审批手续从简从快,各种费用能免则免,能减则减。据统计,区建设、工商、财税等部门减免村级组织办公用房及其配套项目建设税费共5万多元。还注意解决场所设施配套、制度健全、管理规范等问题,目前已有部分村达到“三室八有”,即配置有办公室,会议室、阅览室,有党组织牌子、党旗、桌椅、电话、书刊文件柜、学习资料、配套电教设施、规章制度。该区加强工程监管,确保建设质量。区里制定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对建设资金实行“报账制”,专户专储,封闭运行,严格资金管理,规范资金开支,确保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成为“廉政工程”。同时,逐级明确责任,落实监管措施,确定专人负责,严把工程质量关。区建设部门指定专门技术人员,对所有建设项目进行跟踪检查,层层把关验收,有效杜绝了“豆腐渣”工程。为防止重建设、轻管理,有场所、无活动的现象,该区坚持边建设边配套、边完善边利用。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党员群众开展活动,提高活动场所的利用效率,发挥了活动场所服务村级政治、经济、文套化的作用,真正使活动场所成为农民之家、党员之家和村干部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