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黄庆余吗?我已提货3吨,下午4时左右可运抵东兴,请你做好出关准备。”日前,从河内前来东兰提货的韦世发一边指挥人们把板栗装上车,一边兴高采烈地给前来中越边境迎候他的助手打电话。
韦世发是东兰县三石镇弄美村村民。上世纪90年代中学毕业后,他一直在外地打工。后来在南宁认识灵山县一位专营炒板栗的梁姓老板。梁老板见他聪颖勤快,有意招他为徒。由于韦世发勤学苦练,很快就掌握了炒板栗的全套技术,成为梁老板的得力助手。
2004年,首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邕举办。一天傍晚,一群服饰别致的顾客驻足于他的板栗摊前。一位身着黑色连衣裙的中年妇女指着炒锅里香喷喷的板栗向他问话。韦世发听不懂外国语。站在一旁的翻译告诉他:“这是从越南过来的阮女士,她在问你锅里炒的是什么东西,卖什么价呢!”
“是板栗,12元1公斤。”韦世发告诉她。阮女士当场买下半公斤与她的随行共同品尝,她们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临走时,阮女士又叫韦世发再炒一小包给她带走。
越南人爱吃板栗,韦世发从中找到了商机。经反复考虑和考察,他决定向越南市场进军。
要进军越南市场,首先必须解决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次年板栗刚成熟,韦世发就回东兰带上3个儿时的伙伴,到东兴经营炒板栗,把营寨扎到中越边境。那段时间,他一边培训“徒弟”,一边想方设法结识入境的越南商人。后来经人介绍,他终于交上了一个名叫阿龙的会说中国话的越南朋友。韦世发盛情款待,酒席间,他大胆向对方透露了自己的想法,并向对方求援。在阿龙帮助下,他很快从广宁省的芒街找到了一名合适的翻译。
有了翻译帮助,韦世发如鱼得水,当年12月便向下龙湾挺进。他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从东兰收购板栗,运到越南加工成熟食,每公斤可卖16至17元。扣除关税及冷藏、运费等成本,每公斤纯利8元左右。
韦世发告诉笔者,东兰板栗肉质细嫩、香甜可口,在越南很受欢迎。去年以来,他的生意已扩大到河内、海防两市,他带去的“徒弟”也由原来的4人增加到12人。
笔者问他:“山区工仔逐鹿国际市场,风险不小吧!”韦世发说:“自中国-东盟经济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启动后,在越南经商如同在国内一般,不用担很大的风险。”
“在越南干这么多年,现在你的私人账户该有几十万了吧?”笔者接着问他。
他没有回答提出的问题,却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