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27日,武鸣县通过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验收,标志着武鸣县生态环境建设跃上了一个新台阶!自2003年被列入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三年来,武鸣县积极推进武鸣县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使武鸣县的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国家二类生态示范区。
一、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
为把武鸣县建设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武鸣县成立了武鸣县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门成立了生态示范区规划领导小组,并积极教育引导全社会转变思想,提高全县人民的基本国策观念、生态环境观念和环境法制观念,利用《武鸣时讯》、武鸣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和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情况,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同时,还充分利用每年的“4·22”地球日和“6·5”世界环境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宣传活动。全县上下形成了人人参与,齐抓共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浓厚氛围。双桥镇和锣圩镇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武鸣高中、武鸣中学和宁武一中被评为市级以上“绿色学校”,武鸣宾馆被南宁市评为“绿色宾馆”,120多个村屯评为市级以上生态文明村。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资金投入到位
几年来,武鸣县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一是引进外资及本地企业自筹资金,实施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二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环保专项资金及南宁市其他专项扶助资金;三是由地方财政投入专项资金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香山河岸综合整治及江滨路绿化美化建设项目,项目投资1918万元;农村沼气国债项目,使用国债300万元;德固赛美诗药业有限公司投入环保资金2400多万元,完成生产废水和废气治理工程;高源淀粉厂木薯淀粉废水治理示范工程项目,项目总投资620万元。三年来,武鸣县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领域共投入资金3.04亿元,占全县GDP的2.08%。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
武鸣县积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工业方面,进一步开展技术改造,逐步淘汰资源、能源消耗多、经济效益差、污染重的技术和工艺,大力开发资源能源消耗少、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技术和工艺。农业方面,组织实施智能化精准施肥、木薯产业化开发、龙眼红港橙标准化管理、马铃薯免耕栽培、无公害标准化养猪、山羊圈养、黄牛品种改良等科技项目,加快了农产品良种良法的推广。三年共实施科技示范项目145项。武鸣县先后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
四、突出生态效益,努力提高生态经济发展水平
近几年来,武鸣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邻近首府南宁市的区位优势,对传统农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推广“沼气-种植-养殖”三位一体、“猪+沼+果+灯+鱼+捕食螨+生物有机肥”、“稻+稻+菌”轮作等生态农业模式,以“三田”(吨粮田、吨糖田、万元田)建设为载体,积极发展“三高”农业。建立无公害特醇香米、无公害水果、无公害蔬菜、高产高效甘蔗、木薯等农产品种植基地,推进农副产品的深加工。
在加快种植业发展的同时,武鸣县还注重加快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在双桥镇建立国家生猪活体储备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以桂林利源科技养殖公司为龙头,在县城周边发展500户以上的标准化养鸡专业户;以皇氏乳业集团为龙头,实施“双百”(即100头奶牛以上、100亩草场以上)奶牛小区建设,在城厢镇大皇后村建立奶牛养殖基地;在宁武、锣圩等镇建立山羊养殖基地,实施山羊圈养;在马头、宁武、锣圩等镇建立黄牛品改养殖基地,对黄牛实施品种改良,提高产肉率。在武鸣河、香山河沿河一带建立标准化养鱼生产基地,在宁武镇建立高密度养殖本地土塘角鱼基地,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同时,武鸣县还大力发展生态文化。壮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是引人入胜的旅游休闲佳地。我们充分挖掘弘扬底蕴深厚的壮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极具民族风情的歌曲《壮家底蕴五色饭》、舞蹈《古岳铿锵》、壮族师公戏《丰收四季乐》分别获第二届中国儿童音乐节声乐比赛金奖、“全国首届鼓舞大赛”二等奖、中国民间艺术山花奖。
五、突出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
一是建设林业生态圈,实施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2003年以来,划定封山育林面积2.3万亩,列入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面积70.4万亩;至2005年实施退耕还林共新增森林面积10.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42%,陆地生态环境和县城林业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二是实施蓝天、碧水和静音工程,治理大气、水源和噪声污染。三年来共查处违法排污企业151件(次),全县大气环境质量优良率达到100%。固体废物全部得到合理处置;县城饮用水源灵水卫生合格率100%;县域地表水达到国家三类水质标准;武鸣河边界水质保持在国家三类标准。全县共完成改水工程768项,受益53.6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98.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64%,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94.6%,荣获“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先进县”称号。
六、突出生态人居,建设美好家园
一是积极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实施“生态能源和生态文明村建设十年规划”以及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开展以村庄规划、旧村改造、人畜分离、沼气建设、改厨、改厕、改水、排污沟建设、巷道硬化、农户庭院和村庄绿化美化为重点的生态文明村建设,至2005年底,投入2503万元建成生态文明村120个(其中城厢镇大皇后村和双桥镇下渌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生态家园示范户3731户。全县有县级以上文明社区16个,占80%;县级以上文明单位有398个,占80%。武鸣县农村能源生态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二是努力提升城市品位。几年来,我们认真抓好县城的美化绿化工作,具有较好景观环境和人文内涵的县文化中心广场、兴武大道、东鸣路、江滨路、香山河公园以及正在建设的九个半岛·西江园林博览园成为了县城的亮点,极大地改善了县城的人居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三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完成了府城至仙湖、平良至板新等17条乡级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全县通车公路里程达1741公里;投入3亿多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雷村220千伏变电站等供电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3亿元,建成项目1020处(项),完成水库除险加固38座、防洪工程3处、渠道防渗 416公里、小型治旱工程617处。
2006年,武鸣县被列入全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县。计划投入农村道路、农村水利、教育文体、生态能源等项目建设资金7.45亿元,在未来的两年,武鸣县的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将会跃上一个新台阶,武鸣的山会更青,水会更秀,天会更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