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增长 处理垃圾的负担加重
城市垃圾是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桂林的城市人口不足50万人,日产垃圾量300多吨;发展到现在,人口增加到了70多万,日产垃圾量已达到650多吨。
在刚刚结束的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大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5年,桂林市将全力打造国际型生态旅游城市,市区要建成区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100万人。由此可见,随着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将会一天天加重。如何处理日渐增加的垃圾,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沉重且又无法回避的话题。
桂林的城市垃圾处理,经历了一段曲折的道路。记者从市环卫处了解到,1986年市里在平山建立了首座垃圾处理场,日处理居民生活垃圾为168吨,应对46.7万人口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处理任务。
2000年,桂林市区人口已经发展到64万,日产垃圾量已超过平山垃圾场的处理能力。于是,2002年,一座新型的垃圾处理场在临桂县冲口建成并投入使用,冲口垃圾场采取填埋的方式,对城市居民生活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设计日处理垃圾能力500吨,使用期10年。
如今,桂林市区人口已发展到70多万,日产垃圾量已达到650吨,也超过了冲口垃圾场的处理能力。
市环卫处相关人士认为,如果我们能在垃圾处理前期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包装,很多生活垃圾是可以再回收利用的。经过分类后,城市的生活垃圾总量可降低70%左右,余下的部分处理起来就好办多了。
业内人士呼吁,减轻城市垃圾处理的负担,最为直接的办法是对垃圾源头进行分类包装处理,实行综合回收利用。 垃圾分类处理难在哪里? 据了解,约在1999年,市里曾在安新小区、蓖子园小区、铁西小区开展过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处理的发动宣传,市民通过宣传和发动后,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包装处理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通过学校、企事业、机关单位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已见成效,各单位设有生活用废旧物存放箱,对污染环境特别强烈的电池等垃圾物品进行了回收存放处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据初步统计,1999至2000年,市区在推行垃圾分类包装处理的过程中,仅企事业单位、学校共收集了普通电池、锂电池等污染环境大的物品5至6吨。此外,全市近3000环卫工人积极投入到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中,每日在转运站共分类处理可回收利用的生活垃圾10多吨,垃圾分类处理取得了阶段性的效果。
2001年以后,随着城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宣传发动力度减弱,市民逐步淡化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意识,仅凭环卫工人进行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失去了意义。此外,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存放处理面临一个最大的难题——没有专门场地,在城市寸土寸金的环境下,专门划出一块地盘来进行垃圾分类存放,显然不现实,而且生活垃圾本身带有一定的污染和异味,分类包装还行,分类存放就难了。
采访中,家住蓖子园小区的肖先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包装感到压力颇大,他说,那几年他也参与了这一项工作,做这事很麻烦。首先,家里的生活场地本来就不宽,还在家门口摆放两三个垃圾袋,每家如此摆放几个垃圾袋,那楼梯道口不成了垃圾袋展览了。因此,在肖先生所在那个单元的居民只短时期地进行了生活垃圾分类包装。
清风小区垃圾转运站的环卫工人黄先生说,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居民将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后,环卫工人对收上来的分类包装垃圾也要分类存放,才能进入压缩程序。那么,在进入垃圾压缩装运前,垃圾转运站要有足够的场地用于存放已分好类包装的垃圾,这样的场地在城市里到哪里找?二是生活垃圾本来就有异味和污染,如果在居民小区有这样一个垃圾分类存放点,势必影响周边居民生活,显然不现实;三是,全市近3000的环卫工人,要面对600吨的日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根本人手就不够用。
如何让垃圾分类包装顺利开展 开展垃圾分类包装,不仅需要市民的支持,更需要在资金上得到支持。
采访中,市民蒋女士认为,建立生活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应当是可行的。她认为,要发动市民参与生活垃圾的分类包装,就要给市民得到实惠,可以试行在垃圾收取费这一块对分类包装做得好的家庭进行补偿,对分类包装做得不好的家庭进行处罚;二要建立垃圾分类包装家庭档案,落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家庭责任制,要求每户家庭与环卫部门就垃圾分类包装签订责任合同;三是各街道要设立垃圾分类包装专人负责机构,让垃圾分类包装的管理体系真正得到完善。
市环卫处相关负责人指出,实行生活垃圾分类,首先要取得全体市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在生活垃圾前期分类上,市民有责任和义务做好生活垃圾的分类包装,后期处理由环卫工人对收上来的生活垃圾进行处置,并动员废旧物品回收的参与者积极投身到垃圾回收利用处理的工作中,同时在要有足够的垃圾分类存贮场地,通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可以减少日处理生活垃圾的费用,这项节省下来的费用可以用于补贴在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工作中做得较好的相关责任人;加大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人力财力的投入力度,拨出专款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处理。如此,生活垃圾分类包装、分类处理的工作就容易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