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兴致富产业 建生态家园 创文明新村 桂林市“整村推进”促贫困村旧貌换新颜


2006/12/13 9:08:16   来源:桂林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桂林市根据国家、自治区的总体部署,将贫困村建设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的工作思路,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目前,全市首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的122个贫困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重点村贫困落后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中,我市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重点扶贫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和“工作到村、项目覆盖到户”的要求,充分运用产业开发补助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政策,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致富产业,形成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两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小额到户贴息贷款7200万元,兑现贴息资金26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和市配套资金1926万元;扶持项目5252个,项目覆盖贫困户66857户、260742人,其中直接扶持贫困户25076户、97796人,带动贫困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在“整村推进”扶贫中,农村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我市把改善贫困村的基础设施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捆绑资金,加大投入,强力推进以“五改三建”(即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栏,建沼气、建房、建庭园经济)为重点的生态家园建设,使多年来制约农村脱贫的道路、饮水等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全市首批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的122个村,两年累计新修村组公路579条1850公里,其中四级公路26条140公里,122个贫困村村委会道路通达率达到95%,交通环境得到了根本改善;兴修各类人畜饮水工程200多处,解决5万多人饮水问题,重点扶贫村90%以上群众喝上了洁净的饮用水;建沼气池8500座,改厨1.15万户,改厕1.26万户,改栏1.11万户,122个贫困村沼气入户率达到45%以上。与此同时,各级政府都将搬迁扶贫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来抓,加大投入,强力推进,帮助7个县(自治县)的16个异地安置场28个居民点704户人摆脱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恶劣生存环境。

  “整村推进”加快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各地充分利用社会扶贫资源和部门行业优势,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电视、通信等,促进了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全市首批重点扶贫村累计新建和改造校舍800间2400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村级卫生室350间4250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65%以上,实现了村村通电、村村通电话,基本解决了贫困村上学难、看病难、收视难、通信难等问题。

  同时,农民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我市按照“一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转移一个劳动力”的要求,通过上门培训、现场培训、以会代训、“农家课堂”等形式,对农村留守农民开展实用性技术培训,对20-40岁的青壮年劳动力采取补贴方式进行3-6个月的适应性技能培训,对初、高中毕业贫困农民采取助学贷款式、救助式进行1-2年的竞争性技能培训,切实帮助他们学到一技之长,并实现稳定转移脱贫。两年来,举办各类培训班800多期,接受培训的农民达10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输出4万人,转移就业率达到95%以上;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次,实施“整村推进”扶贫计划的贫困村80%以上农民都参加过不同类型的实用技术培训,90%以上的家庭都有科技致富明白人。

  基层组织建设也得到加强。我市坚持把村班子强弱作为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全市坚持每年启动培训一到两批村支部书记或村委主任,把“整村推进”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交给他们,充分调动村班子带领群众参与扶贫村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先后举办贫困村干部“整村推进”培训班4期,培训贫困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390名。各地在村“两委”换届中,高度重视贫困村班子建设,通过“两推一选”等方式,把农村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羊,确保了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在重点贫困村中有效贯彻落实,保证了“整村推进”扶贫任务的顺利完成。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