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游”日益成为邕城市民周末休闲的一种新方式,而2006年是“中国乡村旅游年”,南宁市也正在加紧步伐打造南宁的“乡村游”资源。可是,不少市民到一些乡村景点游玩后,觉得目前南宁市的乡村游魅力还没有真正挖掘出来,并建议作为正在发展“乡村游”的乡村及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好好思考,在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同时最好能规避外地目前存在的问题。
“乡村游”是个朝阳产业
记者了解到,目前桂林红岩村已是广西“乡村游”的典范,2005年该村接待游客22.8万人次,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一些农家旅游收入突破10万元,成为全区搞“乡村游”的取经之地。在发展“乡村游”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村委挪出一部分土地,集体来搞“农家乐”,有的则是村里的几户在搞“农家乐”。
一位旅游业内人士认为,现在都市人最关心的是健康,喜欢到郊区体验淳朴、天然的生活情趣,这就决定了“农家乐”旅游是一种朝阳产业,如红岩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市民体验:“农家乐”越来越都市化
邕城市民选择“乡村游”是冲着乡村自然的生态景观、乡土人情而去的。“可是,现在许多乡村景点‘农’味不足。”在民主路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林女士认为,随着“农家乐”的红火,许多地方把“农家乐”本应有的原汁原味改变了:吃的是清一色的大鱼大肉,住的是装修过的农宅,玩的几乎都是棋牌、球场等休闲项目,“仿佛又回到了城市的宾馆。就连钓鱼这种有点野趣的活动,也是在水泥砌的塘边,在喧闹的环境中,垂钓也不再是雅事。”
“农村文化元素太少了。”王先生说,城里人到农家乐,就是喜欢乡村的野趣。在城里,工作压力大,人们渴望回归自然,在宁静秀美的山水中休憩,放慢生活节奏,体验淳朴民风。谈到“农家乐”,不少游客感到“农家乐”越来越都市化,少了农家本色,淡了乡村野趣。
现在,城里人都喜欢到农村体验生活,更喜欢充满“农味”的农家生活,这也是“农家乐”的生命所在,可是对市民希望体验的这种生活,目前已被社会主义新农村所替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的就是缩短城乡差别,实现农村都市化,那么,城里人所期待的“农味”还能保留下来吗?
市民心声:最喜欢原汁原味的“农味”
2005年12月底,国家旅游局发布确定2006年中国旅游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以乡村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乡村民俗风情游以及乡村文化互动游为主题。那么“农家乐”到底玩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住农家、吃农家、干农家活。
出生在北方的王先生告诉记者,他先后到了南宁市各乡村游点,但令他遗憾的是,他没有看到民谣中描写的“暮归的老牛在身旁,牧童的短笛在歌唱……”等南方农村生活中所特有的情景,有的只是打牌、烧烤等城里的玩法。而所谓的“农家饭”也并不是由游客亲手采摘、自己做的农家风味,“乡村游”给他带来的乐趣,仅仅是呼吸了比城里更新鲜的空气而已。
广西顺达国旅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南宁市的“乡村游”还不够成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游”,只能说是休闲观光游,且农民也没有这个意识,不知道城里人最喜欢的是那种原汁原味的“农味”。
专家建议:保持原有特色,合理挖掘资源
那么“乡村游”该如何建设呢?有关专家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增强“农家乐”吸引力,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保持特色,与城市生活区别开。乡村旅游的核心是一个“农”字,因此,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自然生态、人文景观是必不可少的,但保持传统特色的乡村往往经济欠发达,因此需要政府在布局规划、产品组织、市场营销、资金投入等方面进行引导和支持。
旅游界人士提议,要让“农家乐”行程更丰满,应做足特色文章,才能让城里人真正体验乡村生活的快乐,同时也达到促进当地村民经济创收的目的。如邕宁孙头村“三月春花节”等周边各村每个月的民间节庆就可充分挖掘,除了打节庆品牌外,还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农家乐”等旅游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城里人进行“乡村游”。另外,乡村游是一个系统工程,牵涉到农村规划、文化保护、特色经济等多个方面,需要旅游部门、企业、政府和乡村共同努力,像发展大景点旅游一样,进行高品质、高档次的策划,并投入一定资金进行持续性的建设。
同时有关人士还特别提醒,农村的传统文化包括古旧建筑都是独特旅游资源,保留一些旧的、荒凉的东西反而更能吸引人。“不要盲目投资,不要破坏了宝贵的旅游资源。”记者苗丽 实习生周培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