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水库能否解决漓江问题? 趋利避害修建水库,是人类高明之处。
事实上,为城市的防洪和供水将水资源再分配,古今中外不乏成功的实例。
市水利局教授级高工高洪来向记者讲述了一串史实:
公元前2700多年,古埃及人修建了考赛思坝,为孟菲斯城市供水;
公元前7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利用幼发拉底河沿岸的哈巴尼亚湖和恩迪卜斯盆地,作为城市蓄洪调节池;
公元前312年至226年,罗马人先后修建了11条通向罗马城的供水渠道,先将水存在城市周围200多个大大小小的水库中,然后向城市输水;
近代,维也纳城市的上游多瑙河上修建了11座大型防洪水库,同时也为城市供水……
中国近几十年为城市防洪和供水的工程更是不胜枚举。上世纪50年代,北京市修建了官厅水库和密云水库。建库之前,北京每年6至9月的汛期,来自永定河的大量洪水危及北京。据史料记载,公元993年至1801年,永定河发生危及北京的洪水20多次。1954年修建官厅水库后,北京市的防洪状况大为改变。之后在官厅水库的上游又陆续修建了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283座,对拦蓄永定河的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现在,官厅、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的供水工程。人类趋利避害、变害为利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防洪工程就是三峡水库。总库容为393亿立方,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165亿立方米,死库容171.5亿立方米。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危害武汉等下游城市多年的洪灾问题基本解决。
在桂林也同样如此。由于1961年在漓江上游的甘棠江上修建了青狮潭水库,使得桂林市的防洪能力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至今,最大洪水的1998年天然洪峰流量6250立方米/秒,由于青狮潭削减洪峰360立方米/秒,实际桂林水文站的洪峰流量仅为5890立方米/秒。青狮潭不仅为桂林市的防洪起到重大作用,近年来每年还平均为桂林生态补水1.1亿立方米。
增修水库是桂林防洪的需要 漓江是一条利河,但同时她又是一条害河。
一些专家认为,我们只有兴利除弊,变害为利才能解决桂林的水问题。
主张修建水库的理由是:桂林市位于桂北暴雨区,频繁、集中、强度大的暴雨大都在每年的3至8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80%,而4至6月的降雨量又占了全年的50%。漓江上游的干流陆洞河以及支流川江、黄柏江、小溶江、甘棠江大都发源于高山峡谷,流域坡降大,河道的比降也大,形成了洪水暴涨暴落的特点。而桂林市区大部分地处漓江一级阶地,沿河两岸为峰林平原,地面高程143至160米,多在7至20年一遇洪水水位之间,因此洪涝灾害频繁,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较大洪水,每七年就有一次严重的洪涝灾情。
在一般情况下,为达到防洪减灾的目的,常用的办法就是筑高堤坝。但桂林却不能这样。桂林作为世界著名风景旅游城市,国务院在批准城市总体规划时要求在风景区和规划绿化用地内禁止建设有碍山水自然景色的建筑物,特别临江的构筑物受到严格的限制,城市防洪工程不允许建设高堤。
为了与市区景观相协调,漓江防洪堤只能按20年一遇设防,远远达不到桂林城市防洪的要求。因此要解决洪灾问题必须在上游增修水库,雨季蓄水,旱季补水。这就是目前世界最新提法——洪水资源化。
“解决被动局面的最好办法就是修建一些可行的蓄水工程,把丰水期多余的水拦截住,解决了丰涝;枯水期再把这些水慢慢放出来,又解决了枯旱”,高洪来几句话就概括了修建水库的理由。
一些水利专家还向记者算了一笔细账。
他们说:“尽管已经建成的青狮潭水库在防洪补水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其拦截集水面积仅为474平方公里,总库容为6.08亿立方米;而在桂林上游拟建的小溶江、斧子口、川江三个水库,共可拦截集水面积712平方公里,总库容4.799亿立方米。这样四个水库共可拦截上游漓江集水面积1186平方公里,占桂林以上漓江总集水面积的42.9%,几乎拦截了桂林市区上游漓江流域2762平方公里的一半。而且这些地区都处于暴雨中心,是全流域单位面积产水最多的地区。小溶江等三个水库建成后,可使桂林市的防洪能力从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可将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7090立方米/秒降到20年一遇的4850立方米/秒,削减洪峰2240立方米/秒,同时三座水库每年还可为漓江补水23530万立方米。除防洪补水的作用外,三座水库还可装机3.88万千瓦,新增年平均发电量13404万千瓦.小时。” 要完成防洪补水这样艰巨的任务,非三个水库莫属。
修建水库是生态补水的需要 桂林人也许不会忘记2000年11月至2001年1月间漓江出现的水荒。
当年漓江连续枯水,流量仅为7.15立方米/秒,桂林到阳朔的航程缩短到了6公里,国内外舆论一片哗然,不仅游客兴致大减,也影响了桂林的城市形象。
“尽管漓江水量丰富,但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3至8月径流量约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0%。枯水期水资源短缺,最小月平均流量为5.9立方米/秒(1956年12月监测的数字),实测最枯流量3.8立方米/秒(1951年2月7日监测数字)。枯水期漓江河床裸露,险滩连绵,旅游航程大大缩短甚至中断,严重地影响了旅游业发展。”广西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院长何素明如是说。
桂林不仅旅游需要水,生产生活更需要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桂林城区的范围将迅速扩大,带来是人口的增加和工业、生活用水的增长。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得枯水期的漓江水环境日益恶化……
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漓江上游修建调节水库,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枯水期按照人类的意愿有节制地向漓江补水,人为增加径流量,创造和谐的生态和人居环境,从而保障桂林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几代桂林人的期盼 漓江频繁的洪灾和枯水引起了中外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迫使桂林历届党委政府和水利工作者不得不思考和研究桂林治水的方案。
如果说,过去由于认识或者说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在漓江上游增修水库的计划一直未能实现,那么,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提高、国家对防洪减灾的重视,在漓江上游修建三个水库的愿望应该成为现实。
实际上,桂林人民从1986年起就开始实施漓江一期补水工程。通过青狮潭灌区挖潜配套、减少灌溉用水量,调整青狮潭水库调度方式来实现漓江补水。一期补水目标流量为30立方米/秒,配合漓江航道疏浚,初步满足原有船只对通航流量的最低要求。工程自1987年试补水以来,青狮潭水库平均每年补水量为1.1亿立方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枯水期漓江供需的矛盾,改善了漓江枯水期旅游通航条件和生态环境;2001年开工建设的思安江水库,与计划实施的五里峡水库引水工程被列为漓江第二期补水工程。目前思安江水库已经建成,可以为桂林下游漓江航道进行补水。
而正在开工建设的小溶江水库和今后几年将要开工建设的斧子口、川江水库作为漓江第三期补水工程,建成后与第一、第二期工程联合向漓江补水,可使漓江枯水期补水目标流量达到60立方米/秒。届时基本可以满足桂林生态环境、生产生活和旅游的用水,基本可以解决桂林水多、水少、水脏的问题。 几代桂林人所期盼的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