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师,一座人文历史深厚而又焕发时代开拓精神的城市,书写过中华文明历史的肇始之篇。
偃师地处河洛中心,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被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偃师是“七朝古都”,偃师二里头遗址是中国最早可确认的都城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是商汤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代都城。偃师还是世界佛学大师玄奘的故乡。1300多年前,他带着一种开放的心态,执著西行。改革开放以来,偃师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成为中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代表。
2002年以来,偃师市委、市政府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强力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连续把2004年、2005年确定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攻坚年”和“冲刺年”,形成了布局合理、景观优美、功能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
不懈地追求,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突破。2006年9月,建设部命名偃师为国家园林城市,标志着偃师在优化人居环境、打造中西部名优城市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迈向和谐——科学发展蓝图绘就
近年来,偃师市委、市政府在建设经济强市的同时,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按照“加强规划,完善功能,严格管理,提高档次”的发展思路,坚持环境优先,加快城市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偃师。先后荣获全国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进城市、全国卫生先进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和首批“河南省人居环境奖”城市。
2000年,偃师市锁定国家园林城市目标,明确提出了力争用5年至6年的时间,将偃师建设成为国家园林城市。为此,偃师市高起点、高标准科学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并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的管理实施中,构建起了“一轴一心三组团”的城市园林绿化总格局;出台了《城市绿化管理实施办法》、《偃师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整改提高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相关指导政策。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做到了建设项目与绿化工程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创建工作始终坚持强化领导、投入到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社会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开拓创新——山水融城绿色浓荫
偃师市按照“以人为本、全民动员、突出特色、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了“围城造林,城郊一体;路路植绿,景观各异;公园绿地,布局合理;庭院绿化,广泛普及;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植绿护绿,全民参与;山清水碧,生态良好;环境优美,宜人佳居”的偃师园林城市形象标准,大力实施“绿、亮、净、美、畅”工程,构建了农田林网、道路绿网、河渠林带、山体绿化林带等城市环境大绿化体系,构筑了城市绿色屏障;建成了37处公园、广场、游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公共绿地系统,较好满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完成了市区15条主干道和29条街巷的绿化建设;开展了面向整个市区的“百项任务”和“十路一口”改造等7次大规模的城市综合治理和改造活动。
2005年9月以来,根据有关专家的建议,偃师市积极转变城市园林绿化观念,变“广场绿地以草坪为主”的做法为“多种树、种乔木、成大荫”的科学绿化理念,变“绿化形式单一”的设计风格为“乔、灌、花、草、藤相互搭配”的新型设计艺术,不仅提高了城市绿化总量,而且有效增加了城市绿化厚度。
偃师市采取多项措施,进一步提升城市园林管养水平。一是规范城市园林管理养护。出台了《关于对市区街头附属绿地实行统一管护的工作意见》,市园林局按照《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养护规范》,日常管养做到技术规范、标准统一、养护及时、管理到位。二是提高单位庭院和居民小区绿化品位。先后组织对偃师高中、绿城花园、南苑花园、电苑小区等34个单位、小区绿化进行了改造。三是加强城市入口处绿化管理,有效提高了城市入口处的景观效果。四是开展集中养护活动,发挥科研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的显著作用。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偃师城市绿地面积大幅增加,群众10年辛苦植绿的虎头山公园,如今成为偃师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精神象征。截至目前,偃师城市绿化总面积达50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1.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40.8%和38.6%。
突出特色——历史文化彰显魅力
偃师因周武王东征伐纣在此“息偃戎师”而得名,历史上先后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是国内已知建都朝代最多的县级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2处。偃师是唐朝高僧玄奘和北宋名相吕蒙正的故乡,市内有全国闻名的东汉太学遗址和灵台遗址,以及商汤王冢、伯夷、叔齐墓、吕不韦墓、齐田横墓、王铎墓、颜真卿墓、唐太子李弘冢、杜甫墓等,是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历史文化名县(市)。作为夏商断代工程界标的商城遗址是城市规划区内的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偃师市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突出商城遗址文化特色,围绕商城遗址划定了220万平方米的保护区,努力实现城市自然、历史文化和现代建筑风貌的和谐统一。在商城遗址上,偃师市实施了商都文化广场、商城遗址公园、商城植物园、商城遗址千亩绿林建设,形成2500亩的城市“绿心”;对遗址四周的建筑,统一采用仿古建筑形式,努力体现特定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结合七朝古都的历史文化特点,在商都文化广场建设了“夏、商、亳、鼎”4座大型圆雕、浮雕墙、地面浮雕,努力展示偃师特有的历史文化风貌。
围绕“继承和发展”这一主题,偃师市举办的偃师商城建都3600年专家座谈会、“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具有国际意义的大型文化活动,把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偃师推上国际文化舞台。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已被纳入国家大遗址保护规划并开始实施保护工程。
崛起中原——生态偃师呼之欲出
2005年冬季以来,偃师积极推进北部岭区生态防护林和商城遗址千亩绿林建设工程,累计投资260余万元,在首阳山、菊花山增植色叶林带180余亩,栽植乔灌木8种10万余株;在首阳山高速引线两侧山体新建防护林带600余亩,植树25万余株;在商城遗址保护区规划建设占地100亩的商城牡丹园,栽植牡丹12个品种2万余株,新建白杨、国槐、垂柳等速生丰产林300余亩等,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园林绿化总量,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偃师坚持以人为本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目标,不断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随着偃师城区供排水改造、燃气、集中供热、垃圾处理、亮化、彩化、城市公交等各项工程相继完成,总投资9136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偃师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
2006年以来,偃师市又启动了如:商城植物园绿地续建、滨河游园扩建,市区段洛河水面拦河坝建设、商城遗址公园建设和市第二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建设等新一轮大型城市生态建设工程。经过偃师人民特别是园林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偃师市昂首跨入国家园林城市行列,终于圆了“国家园林城市”的梦想。目前,偃师市在新制定的《偃师市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从2006年到2008年,利用3年的时间,通过实施碧水、蓝天、青山、绿地工程,努力把偃师市建设成“山水园林相间、绿地分布合理、植物物种丰富、自然生态优良、大气空气清新、生活环境优美”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