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北依太行、西踞王屋、南临黄河,因济水发源而得名,曾是夏王朝的都城,战国至西汉时期“轵邑”以富庶闻名天下。济源的道教文化源远流长,“黄帝祭天”、“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都发源于济源,被学术界誉为中华创世文化之乡,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也发生在这里。济源总面积1931平方公里,人口66万,辖12个乡镇、4个办事处。1988年撤县建市,1997年实行省直管体制。城区面积5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42%。
近年来,济源市委、市政府率领全市人民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大气、秀气、灵气”的城市建设理念,以创建活动为载体,以打造城市品牌为手段,强力实施“洁、绿、美、畅”工程,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目前,全市建成了88处城市公园和游园,园林绿地总面积达892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7.2%、绿地率33.1%、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3平方米;城市人均道路面积18.2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100%、供气普及率93.1%、供热普及率70.3%;污水处理率7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先后荣获了“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篮球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园林城市”等荣誉。王屋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地质公园。城市绿化一步一景、一园一色,形成了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生态多样的城市绿化新系统。
众志成城 打造青山碧水
济源市委、市政府把申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作为一项重要民心工程来抓,连续三年把城市绿化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范畴,城市绿化面积大幅递增,人均绿化面积创历史新高。
全民共建,社会绿化大会战成效显著。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集中采购、专业栽植”的绿化新理念,积极开展春季、冬季绿化大会战,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市区4个办事处、28个居委会参与城市绿地、游园建设。仅在2005年冬和2006年春季,城区8个乡镇(办事处)、113个单位、5万多人参与市政绿化、游园建设、庭院绿化和城市防护林建设,共栽植各类树木17万株、80万株地被苗木,新增各类园林绿化73.07公顷,苗木成活率达到98%以上。
沿河布绿,城市活力全面彰显。以湨、蟒两河为主线,按照建设绿色长廊、休闲长廊、文化长廊、景观长廊、居住长廊的指导思想,实施集历史文化、休闲娱乐与园林景观三大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改造,先后建成了25个广场、公园、游园和75处街头绿地。其中湨河两岸游园景观浓缩了愚公移山、黄帝祭天、太行猕猴等济源历史文化,亭台、楼廊、水榭的园林建筑与现代风格的张拉膜交相辉映,昔日的纳污河今天已成为城市最长、最美、最受群众欢迎、最能体现城市环境整治成果的城市绿色景观带。
庭院补绿,城区绿化更加完善。广泛开展创建园林单位、园林式小区和花园式单位活动,对市区所有单位(居民区)进行了集中绿化配套,共有80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花园式单位,5个单位被命名为市级园林式单位。新建居住小区、庭院绿地均达到35%%以上。在居住区改建过程中,坚持建设项目和绿化工程同步完成,强力实施57个城中村绿化达标改造,按照“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区域实施、一村一策”的原则,新栽植乔木3.7万株,灌木18万株,有3593户居民庭院已达到花园式住宅标准。
荒山造绿,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提升。制定了《社会大绿化管理办法》,建立健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等管理保护制度,每年参与绿化群众达21万人次。三年来,共完成退耕造林14.47万亩、荒山育林19.55万亩;新增了农田防护林、铁路防护林、通道绿化450公里;加强了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生态保护,王屋山原始森林先后荣获了国家地质公园、世界地质公园。完好的植物体系,起到了良好的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生态功能。
高瞻远瞩 谋划宜人之居
济源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被河南省列入“中原城市群”和“全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的机遇,以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申报为契机,在城市绿化上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打造绿色济源、生态济源。
科学规划,保障城市绿化有序推进。按照“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自然特色,体现地方风格,丰富城市文化内涵”的原则,加快城市绿化规划编制。科学编制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住宅小区及庭院绿化规划》、《大环境绿化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专业性控制规划,并通过省政府批准予以实施,为城市绿化工作提供蓝本,推动了城市绿化工作快速健康发展。在规划指导下,确立了“多树、多花、少草”的城区造林绿化原则,绿化树种和规格向适生、适当、适宜方向发展;布局重点考虑片林和组团林,做到高低搭配、错落有致,打造独具济源特色的宜居绿化环境。
创新理念,保障绿化投入到位。按照“谁绿化、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建立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多元化,责权利相统一的新机制,鼓励和推动社会资本投资绿化。团市委、教体局、环保局、河南肯派置业有限公司先后冠名兴建了“共青苑”、“环保苑”、“园丁园”、“丽城花园”等城市游园,济源钢铁公司在公司门前建设了开放式的健身游园。加强完善义务植树建绿的政策,采取认养、认管等多种形式,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和管理,节约了财政绿化资金投入。
回报于民,调动全民绿化积极性。为调动市民绿化积极性,市政府采取政府购苗、社会栽植、群众受益的办法,街道办事处负责属地区域内的土地协调、签订合同、苗木购进、组织栽植和养护管理,所有苗木三年后产权归群众(居委会)所有的办法,将利益还给群众,既加快了如铁路防护林等大型绿化项目的建设步伐,又保护了市民利益。
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之城
济源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注重生态和谐,在加快城区绿化建设步伐的同时,通过改造、补充、完善等手段,提升环境质量。
建设绿色通道。按照“一路一景、一街一貌”的绿化指导思想,坚持道路改建与绿化同步,先后对沁园路、文昌路、汤帝路、学苑大道、济源大道、愚公路、环城路等37条城市主要道路进行了高标准的绿化配置,在道路绿化过程中,逐步由过去的单排行道树向双排行道树转变,着力提高绿化覆盖率和生态功能;分车绿带坚持以小灌木组团和四季鲜花组团为主要模式,力求开阔道路视野,丰富道路色彩。道路改造实行拆墙补绿、管网入线,提升道路两侧绿化配置,沿路设置休闲小品和凳椅,完善城市功能,体现城市建设的人性化。新建道路绿化率100%%,城市绿化达标道路总数达到13条,占城市道路总长度的80%。
打造生态环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5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生活垃圾300吨的城市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医疗垃圾处置中心、城市无害化粪便处理场和3个建筑垃圾处置场,建成了89座公厕和70座垃圾中转站。在全市开展严禁生态区开山炸石活动,狠抓大气质量治理,重点控制烟尘和有害气体的排放,加强对石化燃料企业的监管,严格执行汽车尾气的达标排放。2005年,济源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天数为310天。
完善绿化管理。对古树名木进行建档立卡,狠抓管理,统一编号、登记、建立档案、设置标志,并分株制定养护和复壮计划,保证古树名木的完好和健康生长,对砍伐、擅自迁移古树名木或者因养护不善致使古树名木受到损伤或者死亡的行为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注重加强城市绿化法制建设,制定《济源市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济源市城市绿化实施细则》,加大园林绿化监察力度,严格查处各类毁绿案件,切实保证绿化成果;明确管理标准,创新管理机制,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管理效果,及时进行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园林绿化完好率97%以上。
注重改造提升。2004年以来,实施了60余项高标准绿化改造工程,通过拆墙透绿、改变模式、增加树木、栽植鲜花等,使生态效果更加良好,绿化景观更加突出,道路视野更加宽广,交通隐患明显减少。加快公园、游园、广场的设施配套,使城市园林公厕达到15座,大小亭台40余座,张拉膜雕塑32个,摆放10吨以上奇石500余块,安装各类坐凳1500余套,果皮箱950个,健身器材500余套2000余件。规范经营各类小商品摊位100余家,在世纪广场、源园、火车站广场等处还修建了大型音乐程控喷泉,在世纪广场建设2个LED全彩大型电子屏,城市公园、游园、广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作用更加突出。加大公园、游园、广场亮化力度,新安装草坪灯、射灯、光柱灯、礼花灯、高杆灯、霓虹灯等各类灯具,城市夜景更加亮丽。
通过一系列的绿色工程,济源城市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一大批公园、游园、广场、绿地的建成,真正实现了“居有绿、行有荫、游有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