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绿色水都 佳居青浦


2007/1/4 11:38:21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 

  青浦区位于上海市西郊,太湖下游,黄浦江上游,西、南分别与江苏、浙江两省接壤。陆路交通十分便捷,是上海市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的西大门。青浦城区距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40公里,距虹桥国际机场25公里。区内水网纵横,为典型的江南水乡风貌,是江浙沪的重要水上运输通道。全区地域面积为669.69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为148.97平方公里。总面积达62平方公里的淀山湖,是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区内占47平方公里。青浦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距今约5800~4900年的崧泽文化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以首次在我区崧泽村发现而命名。具有17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镇朱家角素有“衣被天下,粮油江南”,“三泾(枫泾、朱泾、泗泾)不如一角”之誉。

  近年来,青浦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建设绿色青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总体目标,青浦区政府注重体现本地特色,尊重自然和历史,对青浦新城建设提出了“绿色水都、佳居青浦”的具体要求,并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精心推进各项环境建设。继2004年创建“上海市园林城区”成功后,近期,又获得“国家卫生区”称号,朱家角镇与故宫、长城、敦煌莫高窟、丽江等50个著名景点被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青浦新城展现和谐画卷  打造上海休闲居住功能区

  

  青浦新城位于青浦区中心和区政府所在地,是上海市规划的9个郊区新城之一。其中,新城规划范围内的朱家角中心镇是上海市政府确定试点建设的全市“一城九镇”之一。青浦新城将发展为具有“水乡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的现代化中等城市,将是上海市休闲度假和特色居住的重要功能区。在城市形态上,将是一个由绿网和水网组成的带状滨水城市。目前,青浦新城建成区面积约1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15万。2020年规划远期目标为拥有50万人口,占地53.8平方公里。青浦新城的发展目标可归纳为“绿色水都、佳居青浦”,具体如下:

  1、建设适宜居住的城区

  营造优美的环境、完善的服务设施、多样的住宅、宜人的空间尺度,努力把青浦新城建成为上海地区最适宜居住的城区。

  2、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区

  运用区域发展的概念,立足长江三角洲城镇群和上海市的大背景、大环境、大优势,确定适应自身特点的发展方向,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设生态型的城区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保护和发展生物多样性,使城市居民拥有健康、舒适、卫生的生活。

  4、建设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区

  利用自身的地域文化优势,重点保护老城区传统风貌特色,同时充分利用水系为特征的自然条件,努力体现出青浦新城“水网之城”、“绿网之城”和“新、老文化交融之城”的特色。

  以环保三年行动为抓手  推进以水环境为重点的环境建设   

  近年来,青浦区以两轮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采取了烟尘控制、加强污染源管理、规范企业排污行为、淘汰劣势企业等一系列环境综合整治措施,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地表水水质、空气质量等方面指标在上海市位于上游水平。鉴于青浦拥有全上海最丰富的水域资源,位于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区,水环境保护和治理一直是青浦区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的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部分地区地表水水质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骨干河道部分水质指标开始好转,城区河道综合形态逐步优化,镇村河道卫生状况得到改善。

  一是投入巨资,加大污水厂网建设。按照“雨污分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的基础设施网络,努力实现城镇体系的全面覆盖。在青浦新城范围内,仅污水厂网建设就投资约9亿元,实施了青浦第二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青浦污水厂工艺改造、盈港污水处理厂并网改造,基本建成了污水输送系统,实际日处理污水5.91万吨,处理率为67%。另外,有关方面先后投入近30亿元,克服重重困难对朱家角古镇区进行了综合管网铺设,对老镇区进行了综合管网改造,高标准推进新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有效保护了水乡风貌。

  二是加强治理,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按照“沟通水系、调活水体、改善水质、营造水景”的要求,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做到城乡主要河道水清、岸绿、流畅,并营造水绿相映、水古相融的生态水景。如投资约5000万元进行西北片(二期)、上达河西段综合整治,投资约9600万元的朱家角大淀湖及周边9条支河综合整治已接近尾声。另外,还全面开征及调整排水费标准,鼓励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减少污水排放。开展了大规模网箱拆除和畜禽退养整治。

  三是依托科技,创新、提升治水理念。开展了水资源调度等一系列课题研究,建立引清冲污动力调水机制,构建了城乡一体的水务规划体系。引进了计算机远程控制、生物浮床等一系列新技术。积极探索断头浜的整治,因地制宜。以环境影响评价为指导,采取公共财政投入和市场化筹资相结合,积极开展河道湖泊的生态修复。借鉴香港湿地公园等地的先进经验,立足于发挥湿地“地球之肾”的生态功能和社会效益,积极推进水源地的湿地建设。

  从2006年起,青浦区开始实施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将继续聚焦青浦新城,以治水为重点,坚持推进机制创新,坚定不移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定不移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全区环境质量,努力使青浦新城在上海市成为还清环境污染历史欠帐和生态建设的模范。

延续江南水乡文化  精心建设独具特色的宜居城市   

  青浦区在开始青浦新城建设之初,就高度重视正确处理“现代化”和“传统”的关系,做到“两个着力”:一是着力保护历史风貌和人文氛围,努力延续本土的、传统的江南水乡文化之根;二是着力发挥环境、人文和交通优势,找准市场定位,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理念,打造精品项目,完善社区配套,营造宜人的居住空间。在2006年4月于北京召开的2006年全球建筑峰会上,专门组织了“当古老的中国面临新世界——青浦实践”研讨会,青浦新城的宜居城市建设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

  一是延续江南水乡特色,留住城市文化之根。首先,加强对千年古镇朱家角的积极保护,使之成为“有生命力的、活着的古镇”。如对古镇区进行业态调整,减少商气、增加文气,置换引进了匾额博物馆、清香品茶坊、浸润水墨轩、手工艺展示馆等;为保护古镇风貌,花巨资将8条管线全部入地;收购古镇上23幢优秀历史建筑和217户老宅,在完整保留历史风貌的同时改造内部功能,再造为文化创意、制作、展示、休闲场所或文化人士个性化的居住区域;积极探索并赋予江南水乡新的内涵,打造出自然化、人文化的新水乡社区建筑形态。早在2004年年末,青浦就邀请海内外著名建筑师和文化名流齐聚“新江南水乡国际公开竞赛”和“新江南水乡国际论坛”,面向世界公开求解。在2006年全球建筑峰会上,位于青浦新城范围内的康桥水乡高档住宅区、青浦私营企业协会办公楼两个项目因既重视本土文化延续又重视与现代性的结合,分别荣获美国《商业周刊》和《建筑实录》在中国首次颁发的最佳居住建筑和最佳商用建筑奖。

  二是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在新城规划过程中,在指导思想上坚持“看清楚、想明白、有准备”,不盲目追求速度,宁愿在规划阶段多花点时间,多投入点资金。通过数轮国际招标和认真评审,引进了善于编制水网地区以及生态敏感区城市规划的美国著名设计公司SASAKI,编制出十分具有特色的青浦新城规划。精心组织了“朱家角镇”区片的规划编制,历经四年先后完成了概念规划、总体规划、市政基础设施专业系统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发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到色彩规划等。今年,《朱家角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荣获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一等奖。

  三是坚持“四个著名”标准,着力追求卓越的品质品位。坚信在城市建设上只有后发优势,追求卓越品质,不盲目追求速度,避免留下遗憾,避免出现建了拆、拆了建的巨大浪费。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强调引进著名的开发商、著名的设计师、著名的建筑商,打造著名的项目。努力做好每个项目,逐步带动和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品味。如在青浦老镇的旧城改造过程中,对桥梓湾商城、小西门改造等项目,聘请专家把关,精雕细琢,慎之又慎。又如,位于朱家角新镇区“康桥水乡”项目,聘请了成功主持过上海“新天地”项目设计的美国著名建筑师BENWOOD做规划设计,建筑风格不落俗套、别具一格。

以古韵、绿廊、碧水为目标  大力开展生态绿化建设

  

  近年来,坚持以《青浦区区域总体规划纲要》、《青浦区绿地系统规划》等为依据,以“因地制宜、挖掘内涵、注重特色、塑造形象”为原则,以“古韵、绿廊、碧水”为目标,抓住城区中心地带、城市出入口、沿路、沿河、集镇区绿化等重点,加大资金投入,从见缝插绿转为规划建绿,全面落实拆房建绿计划。经过数年的努力,青浦新城的绿化建设得到大跨步推进,基本形成了“点、线、面、林、园”为特点的绿化布局,并于2004年12月获得“上海市园林城区”称号。

  一是不断强化古韵保护功能。发扬青浦古迹较多、古色古香、古韵尤存的特色,着力营造“古文化”,在绿化建设中注意与周边历史风貌相协调,不断增强“古韵”特色。如,2003年底完工的园林式生态大道——珠溪路,是青浦新城范围内的一条主要景观道路,也是朱家角新镇区与老镇区的分界线,长2.9公里,绿化带平均宽度160米,绿化面积达58公顷,水面面积14公顷,绿化总投资9800万元。在设计上注重与古镇整体风貌的协调,共种植具有江南特色的各类竹子33000多株,香樟1300多株,各类色叶乔木1000余株,花灌木及地被植物近4万平方米。珠溪路建成后甚至吸引不少上海市区居民驱车前来观赏、休憩、娱乐。另外,在北箐园、白玉兰广场、崧泽广场等绿地建设以及曲水园、课植园等古园林修复改造过程中,也不断强化“古文化”意识,“古韵”特色不断增强。

  二是大力营造“绿轴”,基本形成景观绿廊。按照青浦新城“三轴、四片、五心”空间布局,着力推进“绿轴”——自然生态轴建设,主要在318国道和A9高速公路之间地带建设自然生态林带和湿地,使之成为青浦新城天然的绿色边界。

  三是打造碧水“蓝轴”,不断深化“水文化”。青浦新城规划中的“蓝轴”为滨水游憩轴,主要沿淀浦河展开。近年来,按照上海市东方水都景观水系规划和青浦新城规划,努力营造水绿相映、水古相融的生态水景。如总投资2000万元,实施了全长2.41公里的千步泾河道整治工程,沟通城区水系,形成了景观、林带型绿色走廊;结合环城河清淤疏浚,对曲水园外水景进行了改造,对傍河的旧公房进行了独具特色的外观改造;完成了夏阳湖景观工程建设。另外,在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下,近期启动了朱家角镇漕港河两侧景观整治(放生桥-珠溪路)工程,积极推进漕港河边的尚都里国家粮仓(系将原粮库改造成创意时尚场所)等项目,努力重现“浅渚波光鱼翔云影,拱桥乌篷枕河人家”的历史风貌。下一步,将重点加快“东方水都”淀浦河水景长廊西段建设。目前,总投资8000万元的2.5公里试验段项目,已列入区重大建设项目,计划于今年10月份开工,2007年底前率先建成。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