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马山县白山镇合作村拉琴屯在建设生态文明村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在马山县很有名气,就想去见识见识。1月12日,记者慕名来到拉琴屯。这个小屯的村路连接着二级公路,小车一到村里,映入记者眼帘的是宽敞的水泥路面、整齐干净的小巷和错落有致的农家庭院,而且每家农户居然还有各种各样的绿树、盆景、鲜花点缀——好一派田园农家乐景象。难怪站在路边的村民韦茂祥一听说是记者来访,张口第一句话就很自豪:“我们屯现在一点不比城里差。”
■拉琴人生活变美好
拉琴屯位于马山县城西郊,是白山镇合作村的一个自然屯,全屯共有33户人家,142人。村子虽小,名气却不小——是首府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点之一。据屯长韦茂灵介绍,以前该屯道路状况极差,晴天尘土飞扬,雨天路面泥泞,出行相当困难。那时,屯里生活垃圾随处乱堆乱放,人畜混居,厕所脏臭不堪,住宅布局凌乱——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困扰着村民。2006年8月,拉琴屯被确定为马山县生态文明村建设示范点后,村民便齐心协力响应政府号召,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来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村民舍小家顾大家,对应予拆迁、改造的旧房屋,坚决动手,决无二话。按照规划和责任分工,村民主动做好房前屋后的卫生,修缮旧宅,覆盖明渠,清理污水淤泥和垃圾,广种花草。经过不到半年的努力,全屯七零八落的危旧房屋全部拆迁、重建或改建,贴上了漂亮的瓷砖,道路清洁爽净,面貌焕然一新。村民不由得感慨: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原来我们的生活是可以变得很美好的。
■白山镇领导没少费心
拉琴屯的巨大变化,白山镇的领导干部没少费心。镇党委书记韦粤桂、镇长蒙精勤隔三差五就到屯里调查研究,指导村民走创新建设的路子,还亲自协调上级相关部门专业人员进屯做规划和设计,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分管领导唐秀贤带着镇工作队,进屯蹲点,把各项具体工作给每个队员分解落实包干。有些村民劳作时间长,很晚才回家,韦粤桂书记和蒙精勤镇长就守在屯里,一直等到晚上10时才召开全屯村民动员会,把生态文明村建设的意义讲解得明明白白、家喻户晓。对极少数暂还想不通的村民,工作队员们采取“人盯人”战术,以先进带落后,用成绩来讲话,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到了全屯思想和行动的高度统一。
目前,全屯33户人家,卫生厕所的改造、卫生厨房的改造、自来水入户、人畜分居、排污水沟改造、道路硬化、绿化美化面积等项目,覆盖率完成率达到了100%。另外还新建了文化活动室、篮球场、科普宣传栏等一批配套设施。
■拉琴人收入增加了
在生态文明村的建设过程中,拉琴屯围绕发展农村经济这个中心,选准了“养殖、沼气池、种植”这个良性循环的生态经营突破口。现全屯已建成沼气池29座,使用率达到了100%。在工作队的启发下,村民为沼气池的建成使用细数了几十条好处——能源消耗下降、方便、省钱、卫生、环保、增收、杜绝疾病等等,可以说是环环相扣,一举多能,还能确保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06年全屯人均收入达到了2650元,与上年同比增收30%以上。
■拉琴屯有了“文化味”
生产发展了,环境改变了,也促使拉琴屯渐渐有了“文化味”。拉琴屯琴的文化活动室现在成了全屯的“文化大院”——室内有文明新村建设规划图,有图文并茂的“八荣八耻”宣传材料;村民人来人往,或读书看电视,或合计着村里的发展大计。而每当搞些农业技术培训,这里更是挤得满满的。
拉琴屯村民原先对村里公益、修桥补路、建学校等事并不太上心,但对修庙、建祠堂却比较踊跃,屯里不时可见做斋、求神拜佛的场面。而如今在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屯里的民风民俗也在悄悄地变化。韦茂灵屯长说,屯里的酗酒、赌博、斗殴、盗窃、封建迷信现象少了,相反接受文化科技培训、参加健康文体活动的越来越多。
马山县副县长罗安平告诉记者,建设生态文明村,不仅是治理“脏乱差”,更要注重引导农民远离封建糟粕、革除陋习,实现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建设生态文明村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是一种现代文明升华的必由之路。拉琴屯的变化,就是最直接的证明。( 李绿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