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电话:0771-2260001  

屡禁不止的思考 违法建筑是桂林不能承受之痛


2004/12/30 9:52:19   来源:桂林日报
【字体:  】【颜色: 绿 】 
  1999年桂林未大规模城市改造之前,曾有人比喻桂林像“美丽的姑娘穿一条破裙子”。为改变桂林的城建形象,1999年至2001年,桂林历时3年对旧城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改造后的桂林更靓美、也更具国际旅游名城的身份。然而,小街小巷和城郊结合部存在的违法建筑,却像一位装扮时尚的姑娘穿着脏烂的衬衣,影响桂林的城市品位。为提高桂林城市品位,借创建国家卫生城“东风”,去年以来我市对严重影响市容的违法建筑先期拆除。但“拆违”的过程却步履维艰。                           

    这是近年来违法建筑拆除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喜剧“故事”。

    “故事”发生在去年5月。当时,桂林市城管支队三大队接到群众举报,反映中山北路的违法建筑影响中山北路改造工程。为确保重点工程顺利进行,城管队员立即前去查处。查处中,一位姓刘的市民抵触情绪非常强烈。他不仅不配合拆除工作,而且扬言谁拆他的房子,他就和谁同归于尽。拆除工作一时陷入僵局。事后,城管队员多次上门做工作,并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刘某的背景。原来,刘某身患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其妻子没工作,女儿尚在读小学。一家三口的开销,仅靠他一个人的低保维持,如果违法房屋被拆,刘某家的生活会更加困难。因此,刘某希望得到一定的补偿费。经调查取证,刘某的房屋是1998年老房子被大火烧毁,产权证已注销的情况下,在原址上重建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属违法建筑,得不到经济补偿。考虑刘某的实际困难,城管队员多次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商,最后为刘某一家三口都争取低保。刘某得知后感动不已,主动无偿自行拆除,并向城管队员赠送“为民办事,尽心尽力”的锦旗。今年6月,当初查处刘某房屋的城管队员在中北桥查处违章流动摊点,遭受不明真相群众围攻。刘某路过此地时,还主动上前为他们“解围”。

    “拆违”工作并非都能以喜剧结尾。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至今,桂林市城管支队及城区各大队在拆除违法建筑和查处占道经营中,遭遇围攻抗法的受伤案件约240多起,有200多名城管队员在围攻中不同程度受伤。仅今年7月,受伤人员27人,遭受围攻场面80多次。

   记者从桂林市创城办获悉,今年6月以来,市区内共拆除8万多平方米违法建筑。据粗略估算,每拆除1平方米的违法建筑,需投入经费150元。拆违,百姓受损失的同时,政府也损失巨大。

    “财力上损失还是有形的。如果算上每次拆除出动的人员,以及处理拆违中所付出的精力。政府为拆除违法建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桂林市创办常务副主任樊伊宁深有感触。 

    拆违,已使桂林不能承受之痛。

           “屡禁不止”的思考

    家住银锭路的刘大爷,因拆除自家违法建筑态度积极,今年6月成为桂林媒体关注的“新闻人物”。聊起原来搭建违法建筑的初衷,刘大爷告诉记者,1983年,他从解放东路搬到银锭路时开始也没想建。后来,看邻居都去占用公共面积建院子没人管,也就跟着建。大家都建院子后,自已家确实宽敞,但门口的路却窄了,车子根本进不来,结果大家都不方便。遇到火灾,后果更不堪设想。多年来没人管,大家谁也不说谁。今年政府决心拆除这些违法建筑,虽然不舒服,但心里还是觉得应该诉。“老百姓搭建违法建筑虽然不对,但政府部门也有管理的责任。当初如果有一户建就坚决制止,后面不可能一下冒出这么多。”问及违法建筑泛滥的原因,刘大爷快言快语地说。

    清风小区是小街小巷改造拆违工作比较顺利的小区之一。该区18幢居民陈女士是首批自拆户之一。家住一楼的她对记者说,她的违法建筑是用原来的院子改造的。“把院子改成房子时,心里也知道不对,知道肯定有一天要拆除。但当时没人管,所以就去建喽。”说起当初违建的原因,陈女士有点不好意思。“这次政府搞百条小街小巷改造,大家都拆我没意见。如果光拆我自己的,就有意见。”她告诉记者,这次拆除她想得通。

    现在每家都拆,大家谁也不会说什么。如果一家去建没人管,肯定马上有人跟着建,政府的管理要跟上。听说记者来小区采访,陈女士的邻居纷纷过来提“意见”。

    1975年入党的王振国与陈女士同住一幢楼。老王原来在宾馆工作,现在和妻子双双下岗,女儿在师大读函授。老王的房子只有一房一厅,并且是租房产局的。因住房太小,10多年前搬来时,他就把配套的院子简单地改成“客厅”。“不然,家里来人没地方坐。”老王解释当初违建的原因。这次拆除后,晚上老王睡外屋的沙发上。尽管确实存在困难,社区号召拆除时,身为党员和18幢楼义务组长的老王还是首批响应,并配合社区干部做其他居民的工作。“百条小街小巷改造是政府的民心工程,不能因为自己的小利益影响大局。”老王的话让人感动。老百姓搞违法建筑肯定不对,但城管队员要经常下来查,不能坐在办公室等人举报。老王觉得执法部门要对违法建筑加大查处力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

    分析违法建筑增多的原因,桂林市国土资源局姚元富副局长认为,这里面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城市发展速度快,城市区域不断向外扩张,致使原来郊区的建筑物商业效益不断提升。一些人受到利益驱动,建房出租。二是一些村民或居民,原来住房比较小,随着儿女结婚生子,家庭人员增多,几代人住在一起根本住不下。他们申请建房,因各种原因批不下来。最后,他们没地方住,只好违法建房。三是前几年当时的郊区政府调整,因综合因素一些职能部门工作衔接一时没到位,部分城郊结合部的村民抓住管理空档,借机违法建房。1999年政府感到这个问题严重时,违法建筑已经形成规模,拆除违法建筑已成为“烫手芋”。姚副局长还认为,职能部门执法力度和宣传力度不够,也是违法建筑增多的主要原因。   

    市建规委监察法制科李志雄科长认为,目前城市管理体制不顺,拆除违法建筑中间环节多,个别权利部门带头违法建筑,职能部门依法强拆费用高、周期长,调查违法建筑户取证难,都是违法建筑屡禁不止的“症结”。

          “双刃剑”何日“入鞘”?

    违法建筑拆除就像一把“双刃剑”,政府为此受伤的同时,百姓也吃尽苦头。同时伤害百姓和政府“双刃剑”——违法建筑,何日才能平安“入鞘”?怀着沉重的心情,记者连日来走访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倾听他们对此的思考。

    清风社区的李桂萍副主任告诉记者,清风小区今年拆除违法建筑3000多平方米,涉及居民近200户。拆违工作4月底宣传,5月初拆,一个月内基本拆除。总结顺利拆除的“经验”,她介绍说,平时居民有困难找到社区,社区总是及时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说明。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关系非常融洽,人心换人心,居民对社区的工作也很支持。其次社区的义务组长比较得力。由居民自愿选举的80名社区义务组长,大部分都是党员、退休干部、退休工人,这些人平时作风正派、处事公平、顾大局,在居民中威信比较高。他们对居民做工作,居民一般比较容易接受。 她认为,要彻底杜绝违法建筑应该从两方面做起。第一,城管发现后要立即拆除,千成不能让违法建筑形成规模,更不能以罚代管。第二,拆除后要规划好管理好,不给个别人重建的漏洞。原来清风社区也拆过多次,但拆后都没管理好。一些人看没人管理,有利可图,心存侥幸心理继续违法搭建。一家违法搭建没人管,其他人也跟着建,最后反复恶性循环。

    政府拆违法建筑的决心一定要坚定,不能动摇,不能今天大张旗鼓拆,明天遇到困难就停下来。这样次数多后,拥护拆除的老百姓也会不相信政府;个别政府职能部门要做好模范作用,给老百姓做一个好样子。不能拆老百姓的违法建筑喊得凶,轮到拆自己的违法建筑,就对城管队员百般设障。政府要做好拆除后的改造工作,让老百姓感受到政府拆除违法建筑的行为是对的。拆除工作只要真心为老百姓着想,老百姓也是拥护的;领导要真正重视,今年拆除违法建筑相对比较顺利,就是因为主要领导比较重视。市城管支队刘笑满副政委,谈及如何根治违法建筑对记者如是说。

    如果把今年的拆除违法建筑工作看成一场“战役”,银锭路拆违是打响这场战役的“第一炮”。象山区副区长谢建敏就是“第一炮”的指挥长。谈起银锭路拆违的艰难和曲折,谢建敏与记者深谈近两个小时。分析如何根治违法建筑时,谢建敏归纳三句话:职能部门切实尽职尽责、监督机制要完善、主要领导要重视。

    桂林市的违法建筑下一步如何治理?市创城办常务副主任樊伊宁说,城市管理工作是近年来出现的新课题,由于法律对城市管理的主体目前定位还不明确,全国各地都在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自己城市的管理办法。结合桂林的城市管理实际情况,今后主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是执法部门严格按法律法规办事,发现违法建筑后及时制止,不让违法建筑形成气候;第二是政府平时的工作以人为本,及时帮群众解决困难,化解长期积累的干群矛盾,减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逆反心理;第三建立的管理机制,使拆除违法建筑和防止违法建筑析责任分清;第四是审批手续要严;第五是完善发现机制和处理机制,防止违法建筑问题积重难返。


投稿】【打印】【关闭】  
广西建设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电话:2260123 2260127 举报电话:0771-2260001